它曾是中国人的口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冒着生命危险引进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民生重中之重。虽然在今天饿肚子早就不存在,但是在父辈们的记忆里,这曾经是一个天大的难题。而提到吃饭问题不得不提起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可谓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此之前,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人,为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冒着生命的危险,最终为无数的人填饱了肚子,直到今天我们还有很多人在吃它。

农业种植本来就是靠天天吃饭,如果恰逢那一年的天气不好,加之古代农业技术落后,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农作物颗粒无收,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更严重的后果。但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人自古以来主要以小米大麦作为主要主食,而这两种农作物又恰恰是最受天气因素和地域所影响的。

如果有一种农作物,不仅产量大,受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最低,并且不受地域影响,老百姓也就再不会受到饥饿的影响了。可是放眼中原大地,在当时却并没有这种农作物存在。

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有一个叫陈振龙的商人,他同他的儿子在菲律宾做生意,主要是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他深知民间疾苦,在海外经商贸易中,他经常走进当地的田间地头,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情况。当时的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统治,因此菲律宾算的上是一个比较先进的国家,这也更加让陈振龙希望能在这里学习到更多的先进技术从而引进国内。

于是这一天他发现了在菲律宾的田间地头里,种植着由西班牙人引进来的一种名叫“薯”的农作物,它不仅产量大,在种植上不受地域影响,并且很美味还能够填饱肚子。陈振龙十分兴奋,希望马上将它引进国内。可是在当时西班牙统治的菲律宾,他们以保护物种为名,严禁将薯私自带到别的国家种植,违令者将被处死。

此时的明朝,各地百姓都面临着饿肚子。陈振龙父子决定冒险试一试,希望将这种农作物引进国内,大面积种植,解决百姓的饥荒问题。即便是冒着生命危险,这对父子依旧决定冒险试一试。于是他们将薯藤缠在货船的绑货物的绳子里,做好伪装,并且成功通过了菲律宾海关的检查。

陈振龙父子将冒生命危险带回来的薯藤在家乡种植,很快就获得了丰收。薯的产量很大,被官员引导推广到全国种植,并且这个从菲律宾引进的薯被命名为番薯。因为在明朝中期以前,菲律宾一直是明朝的藩属国,从菲律宾引进的薯,自然被称作番薯。从此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作物,番薯,无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

番薯从明朝被引进之后,乃至后来的清朝、甚至解放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并且一度成为百姓的口粮,是各个时期不可或缺的食物,直到今天很多人依旧在吃它。当地人为了几年陈振龙父子,为他们修建了一座先薯亭,以此纪念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从菲律宾引进番薯的壮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