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北方军队有好好的大堂盛世不过,却愿意跟着安禄山反叛?

因为唐朝时,通过对外征服接纳了大量来自不同民族的人群。但唐朝接纳这些民族之后,也很自然地开始同化这些民族,包括粟特人,也就是像历史上其它被汉族同化的民族一样,使他们渐渐接受中原的生活方式和相对世俗的信仰。但相当部分的粟特人,也包括一部分和粟特人非常接近的突厥人,因为信仰具有严密教义同时组织性极强的拜火教,所以不愿意被同化,因此就以安禄山这个拜火教教主为核心形成了秘密团体,最终以这个粟特-突厥拜火教团体为核心,聚集了东北地区大量不同民族的军队,利用唐朝时的各种矛盾,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叛乱刚发生的时候,唐朝上下也不相信安禄山的部下会愿意跟着他叛乱,但是从后来安禄山叛乱的过程看,叛军内部凝聚力相当的强,与唐朝对抗的意志非常坚定,哪怕是安禄山、安庆绪相继死亡也不影响叛乱的继续,可见安禄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很稳固的团体,并且得到东北地区很多民众的支持。

之所以这种情况会出现,主要原因是唐朝河北地区的胡化。唐朝建立以后,把大量归附唐朝的异民族移民安置在了河北地区,包括粟特人、突厥人、契丹人、奚人、靺鞨人、高丽人、室韦人等,这些人大量聚居在范阳周边地区,造成当地胡风盛行,对唐朝中央产生离心力。安禄山叛军的主力,正是由这些人组成的。安禄山本人是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杂胡”,史思明也是杂胡。

当时安禄山的兵力很强,基本是大唐的全部精锐.

安禄山手下的少数民族和唐朝精锐士兵多达十五万之众,都是强悍善战之徒.

对比起来,唐朝在北方的部队与其交战的部队,要比叛军差了几个档次.唐军高仙芝的十一万部队,都是临时的募集兵,只受过简单的军事训练.封常清的六万人大部分也是临时抓来的壮丁,还不如高仙之的部队!

精锐部队大多在南方,北方现有唐军的战斗力太差!

唐玄宗后期边军的两大骨干是安禄山的东北军和哥舒翰的西北军,前者有18 万兵力,后者有15 万兵力。基本都是募兵制。

募兵制会带来几个大问题:第一,必须给士兵发工资了。

唐朝募兵的费用很大部分来自地方财政,对普通的北方士兵来说,他们的衣食来源都来自于安禄山,自然是知安禄山不知朝廷,跟着造反也是没有选择的。

第二个问题是兵为将有,谁给饭吃就听谁的,这个问题实际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在建立现在的财政体系之前,永远存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