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一百个郭嘉二百个张辽也不能帮曹操一统天下?答案只有三个字

曹操能以弱胜强战胜不可一世的袁绍,远征朔漠杀得匈奴稽首,但是却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仅有五万人的孙刘联军,而后一直走下坡路,到死也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有人说曹操之所以没有一统天下,就是因为失去了郭嘉,少了一个替他制定长远战略规划的经天纬地之才。郭嘉有没有那么神咱们暂且不去讨论,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就是有一百个郭嘉,再加上二百个张辽,也不可能帮助曹操完成一统伟业。曹操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很简单,答案简单到只有三个字:他老了!变老的曹操犯了老年人常犯的错误,而发生在曹操身上的“因老误事”,在历史上并不是个案,比如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也不再英明神武,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也没有唤醒他;妄自尊大的乾隆皇帝,年轻的时候(或者说中年以前)也不是那么荒唐。

我们知道,古人都是比较早熟的,二十几岁不到三十就能独霸一方的英雄枭雄数不胜数。曹操二十岁就任洛阳北部尉,杖杀蹇硕的叔叔蹇图;三十岁的时候以骑都尉的身份大破黄巾;三十六岁的时候,奋武将军曹操在诸侯逡巡不进的时候,敢带着少得可怜的本部人马单挑董卓;三十八岁的曹操就拥有了数量庞大且丰衣足食的青州兵;四十四岁灭吕布,四十六岁彻底打垮袁绍。文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郭嘉,武有诸曹夏侯五子良将,曹操的前半生热血澎湃,凭着大无畏的精神几乎是战无不胜。而在那期间,正史中的曹操对汉献帝刘协是毕恭毕敬甚至是忠心耿耿的,因为他的梦想就是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随着曹操功劳越来越大,在朝中威望越来越高,尊敬崇拜他的人越来越多,曹操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在医学水平高的后汉时期,五十岁的曹操已经算一个老人了,于是他就犯了老人常犯的错误。

曹操老了,老了的曹操已经听不得不同意见。荀彧反对他进位魏公加九锡,结果荀攸“以忧薨”;崔琰说了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结果崔琰下狱致死;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挡了曹操再进一步的路,结果毛玠“遂免黜,卒于家”。这三位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正人君子,就因为不会拍曹操的马屁,结果下场都很凄惨。

曹操老了,老了的曹操开始喜欢奸佞小人。毒士贾诩、冢虎司马懿,这两个人一生只会给自己谋利益,但是五十岁以后的曹操最看重的就是这两个人,而年纪并不大(比曹操小八岁)的荀彧却被“打入冷宫”。曹操“思念郭嘉”,既不是因为郭嘉年纪最小(只比荀彧小七岁),也不是因为郭嘉能力强,更不是因为郭嘉人品好(不治行检),而是因为郭嘉“达於事情,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曹操老了,老了的曹操更加迷恋权力。曹操一开始只是安心当他的司空,还把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但是口称“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曹操,恢复了已经废除了很久的丞相制度,自任丞相、晋魏公、加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称魏王、立世子,并且规定曹丕的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这时候的曹操把他原本弃如敝履的虚名和排场当成了宝贝,还大兴土木建了个铜雀台,召集一帮文人墨客为自己歌功颂德——似乎很多封建帝王沉迷文墨就是衰败的开始。

曹操老了,老了的曹操开始狐疑,并因为狐疑而嗜杀。华佗被干掉了,孔融被干掉了,杨修也被干掉了,而在十年前,祢衡那个喷子,柱着棍子堵在他的大门口,敲着节奏骂他,曹操只是轻蔑地一笑了之,还把祢衡送到宽厚得有点烂好人意思的刘表那里去当官。而杨修不过是猜到了他的哑谜,孔融不过是跟他开了几个玩笑,就都丢了脑袋。

曹操老了,老了的曹操并没有像他说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中之战,跟刘备僵持了一段时间就撤退了,这才给了刘备自称汉中王的资本;濡须坞之战,看着孙权军容严整就萌生了退意。老了的曹操已经没有了“再坚持一下”的勇气,他怕输,于是就不可能再赢。

曹操老了,老了的曹操开始为接班人的问题而操心。这时候他的部下已经开始有了袁绍阵营的气象——当年袁绍的谋士分成了两帮,分别支持袁谭和袁尚。因为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举棋不定,曹操阵营的武将和谋士也分成了三帮,分别支持曹丕、曹彰、曹植,最后是贾诩司马懿扶持的曹丕赢得了继承人的位置,但也为三马食槽埋下了伏笔。如果不是曹植太文,曹彰太让,当年就可能不是“三马食槽”而是“三曹分槽”了。

老了的曹操有了这五个问题,或者说他犯了这五个错误,已经是自顾不暇无心进取,即使诸曹夏侯一个都没死,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尚在,曹操也不可能一统山河,因为当时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曹操本人。如果曹操不再从谏如流,如果曹操不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就是有一百个郭嘉、两百个张辽,也帮不了曹操什么忙。就像即使魏征在世也劝不了晚年的李世民、即使孝贤皇后风华依旧也挡不住老乾隆沾花惹草一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