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两个人,司马懿成不了曹叡的托孤大臣

公元239年的正月,魏明帝曹叡驾崩,年仅35岁。临死前,他紧紧抓住刚从外地赶回的司马懿的手说道:“我把后事嘱托给你,你要和曹爽一起辅佐幼子。我忍着不死就是等着见你,能够与你相见,我死而无恨了。”

从曹叡对司马懿的这番话来看,他似乎早就确定了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实则不然,任命司马懿为托孤大臣是在最后一刻才敲定的,也是无奈之举。

事情还要回到上一年的年底。当时,曹睿病重,经过深入考虑,他最终确定了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五人的托孤班底,以曹宇为首辅。

然而,对于这个班底,曹叡的两个机要大臣并不认可。他们是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从曹操时代起,刘放和孙资就是曹魏家族的机要秘书,掌管诏令机密,隐形权力很大,特别是在权力交接时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同东汉时的宦官。

由于刘放和孙资长期掌管诏令机密,很多人对他们心怀不满,比如刚刚确定为托孤大臣的夏侯献和曹肇,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杀了他们。刘放和孙资担心为了自己的后路,决定先下手为强,推翻这份托孤名单。

恰巧,被委以托孤首辅的曹宇坚决辞谢,曹叡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人选。曹叡将刘放和孙资引入卧室,问道:“谁可以接受首辅重任。”

当时,在场的除了刘放和孙资,只有一个曹爽,他们就顺势推荐了曹爽和司马懿。曹叡转过头来问曹爽:“你能承担这样的大事吗?”

此时的曹爽还是个毛头小子,一时紧张得汗流浃背,话也说不出。刘放赶紧踩了一下曹爽的脚背,对他耳语道:“快说以死奉社稷。”于是,托孤大臣确定为曹爽和司马懿。

然而,没过几天,曹叡又推翻了这份名单,并追回了征召司马懿的诏书。刘放和孙资火速入宫,极力劝说曹叡,曹叡再一次改变主意,以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

为免曹叡再次变卦,刘放和孙资让曹叡亲手写一道罢免曹宇的诏书。曹叡说:“我已经没力气了。”刘放随即上床扶起曹叡,握着他的手写下罢免曹宇的诏书。

接着,曹叡将曹爽任命为大将军,派出使者辟邪拿着手诏征召司马懿回京。几天之内,司马懿连续收到几分不同的诏书,心知京师肯定出了变故。于是,当他收到最后一道诏书时,连夜赶回了洛阳,这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可能有的人会问,既然曹叡如此信任刘放和孙资,为何不直接任命他们俩呢?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寒族出身,不具备成为托孤大臣的基本条件。

刘放和孙资在权力中枢混迹多年,深知当今天下司马懿才是最有实力的。关键时刻,他们将宝押在司马懿身上,也是明智之举。

总的来说,曹叡任命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原因有三:第一,曹氏家族确实无人可托,曹宇临阵脱逃让他深感无奈;第二,曹爽过于年轻,必须有一个老成持重的从旁协助;第三,司马懿刚刚立有大功,也是硕果仅存的智谋之士,舍他其谁?

所以,当曹叡握着司马懿的手说出那一番话时,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他想用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换取司马懿的忠心。然而,司马懿最终还是辜负了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