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他以才智闻名,却在一问题上昏头,帝国大业差点耽搁

人人都说大丈夫,什么才是大丈夫?古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虽然儒家对这句话嗤之以鼻,认为这才不是大丈夫。但这句话所提到的人却实实在在是战国响当当的人物,在乱世创造了伟业,反倒是瞧不起人的儒家无所作为。

这句话所说的牛人其中就有著名的张仪,作为战国最神秘万能教父鬼谷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张仪和苏秦在庞涓和孙膑之后那也是一时瑜亮,上演了荡气回肠的战国谋国大剧。合纵连横是二人为各国君主量身定做的谋国大计,直接主导了战国数十年的各国国策走向。

张仪本是魏国人,不过和大多数魏国出产的大才一样,魏国无识人之能,更无用人之地。于是人才大多流失,可不悲哉。张仪最先去的不是秦国,而是楚国。不过,他的这场旅途并不愉快,在楚国令尹昭仪门下做了一个门客,与大多数通过做门客被主君赏识的人不同,他这个门客做的真糟心。

在一次宴会上,昭仪想要把自己从楚王手里得来的和氏璧拿出来炫耀一下。都说这财不外漏,昭仪这一显摆就出了事,和氏璧传了一圈竟然不见了。这可把昭仪急坏了,连忙盘问门客。有人估计和张仪过不去,就故意说张仪家境贫寒,一定是他偷了东西。昭仪也不分青红皂白就拷打张仪,让他把和氏璧交出来。张仪本来就没拿,当然拿不出来,后来昭仪看人都快打死了还没问出什么,知道怕是冤枉了人,但像他这种人,是不会为了一个小小门客承认错误的,直接扔出去了事。就这么,张仪就和和氏璧,不,和昭仪结下了梁子。

张仪回家后他老婆一看这家伙怎么被打成这样了,这到底惹了谁了呀?赶紧上去看他。哪知道这张仪看到老婆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婆本来着急上火的,被他这么一问,还给逗乐了,你说人都这样了,还管什么舌头。张仪说,人打坏了没事,舌头在就好,他就靠这三寸不烂之舌打天下的。

张仪看看楚国是不能容他了,就又去了秦国,这一去,张仪算是如鱼得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天地。在秦惠文王的赏识下,张仪终于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年之间,他帮助秦王以连横之策打压魏国,夺取魏国大片国土,并使秦王成功实现称王的梦想,拆散了六国合纵大计。在楚国,张仪戏耍楚王,不仅拆散了齐楚联盟,并且夺取了楚国六百里国土。可以说,在惠文王时代,张仪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功臣。

不过,张仪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在一次战略决策上,张仪和大将司马错就伐韩还是伐蜀起了争执。张仪坚持认为伐韩有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司马错认为这个时候挑战周王室权威并不明智,不如伐蜀,比较经济实惠。

最终秦惠文王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派兵伐蜀,利用巴、蜀、苴三国的矛盾玩了一次黑白通吃,利用巴国的求救派兵顺利南进,灭蜀之后,反手就收了巴国,一举平定巴蜀地区。这对秦国来说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富饶的四川盆地从此为秦所有,在李冰治蜀后,巴蜀更是成为秦国的大粮仓,这为秦国的征服战争提供了经济支撑。就算是后来的长平之战,也是依靠蜀地的粮食供应才有了充足的物资保障,这是秦国能打赢长平之战的重要因素。

虽说在这次决策中,张仪明显失策,但这并不影响他还是一个优秀的策士。后来的张仪游说列国,为秦国积极奔走,甚至为了秦国,还和秦王联手演了个双簧戏。假装和秦王闹翻,张仪出奔魏国,被张仪欺负多次的魏王不但不抓他,还任命张仪做魏国的相国。担任魏国相国后的的张仪游说魏襄王积极侍奉秦国,以求自保,把魏王忽悠的团团转。

后来,张仪还是回到了秦国,继续为秦国服务。不过,随着秦惠文王的去世。俗话说,这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即位的秦王不喜欢耍奸溜滑的张仪,于是张仪只能离开秦国,再次回到自己的母国,一年后,就与世长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