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披露的这些沈阳档案价值多大

9月17日,沈阳市档案局(馆)举行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成果发布会,以《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奉天的侵略活动档案汇编》《皇姑屯事件档案资料图集》两套书的形式披露了一批从未披露过的日军侵华档案。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奉天的侵略活动档案汇编》共五册,分:侵犯主权篇、情报收集篇、经济掠夺篇、军事侵略篇、杀戮欺压篇等专题,共收录馆藏档案590件、2168页,首次以档案原文形式公开出版。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奉天地区侵略活动,包括掠夺土地矿产资源,杀戮、欺压中国人,非法设置警察机构破坏中国主权,频繁进行军事演习,以“游历”等名义大肆收集中国情报,发行伪钞破坏金融秩序以及有计划地开展移民活动等,以铁的事实揭露了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径。《皇姑屯事件档案资料图集》采用了200余幅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历史档案影印件和历史照片,分别从当时日本谋划皇姑屯事件开始,到大帅遇难,再到返奉,包括帅府唁电、真相昭示、东北地区改旗易帜等六部分。图集中录入的很多照片属首次发现并披露。

这些档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到底有多大?且听众位专家一一道来。

王建学

省委党校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

国内研究九一八事变最权威的档案

——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不像鸦片战争和其他战争,都从海边往里打,而是在沈阳这一核心地发生呢?就是因为有满蒙铁路。

沈阳市档案馆保存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档案,很多都是我没有看到过的。这些档案具有教育意义,特别是军事部分,价值非常大。这是国内研究九一八事变最权威的档案。这些档案完整记录了有关日本在奉天“满铁”附属地侵略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不像鸦片战争和其他战争那样,都从海边往里打,而是在沈阳这一核心地发生呢?就是因为有满蒙铁路。这些档案丰富了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的史料。有个日本访问团的专家对我说:“你们说九一八事变之前我们搞了48次军事演习,有什么东西为证?都是你们这些专家学者自己杜撰的。”我说,1931年6月12日关于第二十九联队搞的军事演习和当时沈阳地方政府的一些档案就是证据。现在有了市档案馆汇编的这套档案史料,我们再写九一八事变相关内容时,马上就可以引用,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了。

再说皇姑屯事件档案。我们都知道皇姑屯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预演,市档案馆相关档案填补了有关皇姑屯事件的研究空白。现在对皇姑屯事件争议很多。这份档案里河本大作的自述和相关档案,能证明炸死张作霖的就是河本大作,这份史料是权威的。还有关于奉天警察署在西塔的照片,现在西塔的奉天警察署已经没有了,发表的照片就很有史料价值。

刘长江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填补了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略沈阳研究空白

——从1911年到1931年这20年中,后三年日本军事侵略、演习的篇幅要比前17年军事侵略的篇幅还要大,这从史料上做了一个量化分析。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奉天的侵略活动档案汇编》填补了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侵略沈阳从而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研究空白,这是到目前为止,涉及沈阳部分记录最全的一套。沈阳市档案馆通过档案的形式,而且是影印的第一手材料,给我们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历史资料,可信度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通过分析这五本书的篇幅,从1911年到1931年这20年中,后三年军事侵略、演习的篇幅要比前17年军事侵略的篇幅还要大,这说明日本侵略步伐是一步步深入,这是从史料上做了一个量化分析。

现在研究皇姑屯事件的史料非常少,但它的意义却非常重大,重要到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无法确定从什么时间点来对日本战犯进行追责时,最后选用了皇姑屯事件的发生时间作为审判依据。美国最开始要求从美对日宣战那天起算。各方不认同,最后找到的法律依据是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炸死张作霖的时间。张作霖当时是北洋政府末代元首,日方行为事实上是战争行为,这是国际法规定的,所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追责的起始点就是由皇姑屯事件开始的。市档案馆对皇姑屯事件的档案研究意义重大。

王铁军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教援

不能总拿日本史料研究中国抗战

——沈阳是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档案馆这些档案汇编,就有当时沈阳的政治档案、经济档案和文化档案。

我是搞日本史的,过去研究中大量运用日本史料,因为中国关于这方面的史料太少了。我们只好查日本史料,按日本人的叙述,你想把它掰过来,你怎么掰也是日本人的视角。换句话说,拿日本的史料研究中国的抗战史,研究东北史,首先讲,话语权你就没有了。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与“满铁”为代表的在东北的势力渗透和侵略,我们的史料少到什么份上?比如说我们研究“满铁”,大部分只能研究它的铁路交涉,这个有资料,别的没有。我刚刚完成一个《关东军与“满铁”》的课题,前期非常好,因为这方面资料非常多,尤其清末资料非常多。等到了1911年之后涉及关东军与“满铁”的,我们的档案资料就非常难找。没有办法,我只能看人家(日本)资料,比如煤矿掠夺、其他侵略里的土地纠纷、军事演习。这样的话,造成我们学术研究的滞后。

我非常欣赏市档案馆汇编的这套档案资料全影印出版。为什么要全影印出版?我强调一下,以前我们档案馆的人都喜欢将图片转成文字,这对我们学术研究的人非常有利,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的信息可能会被编辑人员给省略了。比如电报稿几点几分到的,档案上是有的,结果被省略了,省略了几点几分,谁经手的,谁起草的,谁批阅的,这些关键信息对我们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市档案馆汇编的档案是全信息的,毫无保留地提供给读者,以保证它的权威性与真实性,这非常难得。沈阳是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档案馆这些档案汇编,就有当时沈阳的政治档案、经济档案和文化档案。

张志强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一个新的学术高度积极探索城市印记的新视角

——“满铁”柳条湖守备队是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日军一个重要的前线指挥所,可是在以往的研究当中,它被忽略了。

这两部书使九一八事变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学术高度。例如九一八档案资料关注了“满铁”柳条湖守备队的情况。实际上,“满铁”柳条湖守备队是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日军一个重要的前线指挥所,可是在以往的研究当中,它被忽略了。这个成果的出现,弥补了研究的空白。

这两部书是城市印记的一个基础性实验工程,它积极探索了城市印记的新视角。实践证明,沈阳有话可说,有丰富的档案资料,只要我们稍加整理,就能够推出厚重的学术成果。

通过这两部书,也回应了社会服务的广泛需求。翻看这两部书时我就感慨着,如果当年,我们编辑《“九一八”全史》的时候,有这个档案汇编多好。那时候没有,那时的档案是碎片化的,是分散化的。通过这次市档案馆的工作,把碎片化的档案系统化,方便了历史研究。我个人认为,这是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开始,以它为基础,还可以派生、衍生出若干个相关成果,它不是历史文献,而是把死的档案变成活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为沈阳振兴、为城市发展和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伏桂明

沈阳日报编委

研究触角再延伸一些整合各地涉沈抗战档案

——如果我们能组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城市档案联盟,那就有利于将散落全国各地的有关沈阳、有关抗战的档案融汇了。

原始档案,是最可靠的历史出处。2014年《沈阳日报》做了一个《追我民魂“辽”望甲午旧战场》的系列报道,很多被采访对象都提到日本人在侵略前期的“游历”“测绘”。在这套档案汇编里,我同样看到了“游历”和“测绘”内容,这是日本侵略者在战争前的一贯打法。从整体来看,日本人的做法在这个期间是没有什么改变的,一如既往。像中日甲午战争前,“游历”“测绘”,我们都发现过,但当时没有警醒。到了九一八事变前夕,这种“游历”“测绘”更是变本加厉,演习更是层出不穷。从很多口述资料中,我们发现在九一八事变当日,很多人听到枪炮声大多还以为是军事演习呢。人家是早有预谋,而我们则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十四年抗战”史观确立之后,我们研究的触角还应该往前延伸,可以延伸得更久,甚至从甲午战争开始研究,因为这些都是形成日本侵华战争过程的一部分,有斩不断的联系。所以,我有一点建议:建立城市档案联盟,有意识搜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涉及沈阳、东北的抗战档案。比如说在四川的威远县档案馆、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我们就查到了一些有关沈阳、有关东北的档案。如果我们能组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城市档案联盟,那就有利于将散落全国各地的有关沈阳、有关抗战的档案融汇了,这对研究沈阳在中国14年抗战中的地位更有意义,更为系统,更为完整。

1921年6月26日,奉天辽沈道尹公署关于严防日本参谋本部密谋测量沈阳县内土地情况以备军事上参考一事给沈阳县公署的训令,上面写道:“日本政府经殖民地重要人员议之,结果对于中国增加一百万元经费,密测中国各地,以备军事上之参考……”

张春风

沈阳市档案局局长

“档案库”变为“思想库”

沈阳市档案馆作为国家一级档案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除了已经结项的这两个项目外,2018年我们还有一项国家项目《日本的侵略与沈城的抗争档案汇编》将于今年年底前结项。此外,市档案馆承担的2018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沈阳抗战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正在按计划推进中。2019年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课题《沈阳老字号文化研究》也在按计划推进。今年,我们还申报了201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日本对华移民侵略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2019-2020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民国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奉天城市建设档案汇编》《沈阳市档案馆馆藏抗日武装斗争档案汇编》《近代沈阳涉外商贸档案资料汇编》《沈阳近代及建国初期(一五、二五时期)工业发展及历史影响》等7个项目。这些项目的陆续实施,是市档案馆将“档案库”转变为“思想库”的战略举措,对于推动“新”沈阳市档案馆的升级,实现将沈阳市档案馆打造成近现代史沈阳档案史料研究中心、沈阳当代史研究中心等智库建设的目标,带来深远影响。

同时,上述项目的开展,除了依靠档案馆自身的力量以外,我们将与沈阳抗战历史文化研究联盟各成员单位,与辽沈知名专家紧密合作,实现馆内馆外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沈阳历史文化研究,助力沈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周贤忠

实习生乌亮/文字整理

李浩/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