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蔡锷:辛亥元勋 护国军神

袁世凯评价: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黎元洪评价: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灵威殁有神。

孙中山评价: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唐继尧评价:修戈矛与子同仇,共逐虞渊将日返;好河山纤儿撞怀,方回地轴痛星沉。

梁启超评价:所欲有甚于生,杀身成仁,人也;莫致而至者命,载胥及溺,天乎。

杨度评价: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河山皆雨泣;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毛泽东把他视为做人的“模范”,朱德把他视为“良师益友”和“指路明灯”。

他出身贫寒,却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远赴重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最终不负重望地成为了“护国英雄”;他克己奉公,操守纯洁,在龙蛇混杂的清末民初展现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他就是辛亥元勋,一代护国军神——蔡锷。

蔡锷,原名蔡艮寅,字松坡, 188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宝庆,也就是现在的邵阳市。

蔡锷未满5岁时从大坝上随家迁往今洞口县山门镇城,读书启蒙。1895年,未满13岁的蔡锷得院试第一名,考中秀才。14岁时蔡锷考入设立于省会的长沙时务学堂(二千多名考生名列第三)。

时任宝庆府知府中秋节张榜征联,上联:“中秋月不明,挂一盏灯,替乾坤增色。”将近半年无人对出下联,来年三月惊蛰节,9岁的蔡锷得知后请父亲带着他步行200多里去宝庆知府衙门,骑在父亲肩上击鼓应对:“惊蛰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回春。”知府阅后直呼:“奇才、奇才!”并当面出了几副对联,蔡锷稍加思考便对了出来,且下联都是绝配。蔡锷从此被誉为“神童”。少年时蔡锷就写下了“从头收拾了山河,一身尘土;正气磅礴在天地,万古日星”这样气势磅礴的楹联。

1898年,正是康梁轰轰烈烈搞变法的年头。蔡锷的老师樊锥也是维新派中的积极分子,结果遭到当地劣绅的排挤,被揭帖驱逐。没了老师,蔡锷不得不另谋出路。于是,他考进了长沙的时务学堂。这个时务学堂可不简单。它是由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批准建立的,这里的老师也是非同凡响,中文总教习是梁启超,学堂总监则是谭嗣同。在这里,少年蔡锷与梁启超结下了持续终生的深厚师生之情。而梁启超也影响了蔡锷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康梁瞎折腾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震怒,谭嗣同血染菜市口,康梁也先后跑路,樊锥则跑到山里去躲起来了。陈宝箴被革职,时务学堂也就办不下去了。蔡锷跑到了上海,进了南洋公学。此后,在日本的梁启超联系上了蔡锷,让他来日本。于是1899年,蔡锷追随着自己的老师到了日本。据梁启超回忆,逃亡日本期间的生活非常清苦。蔡锷这个时候依然是跟着梁启超学习,同时学习日语,总的说来还是个文化人。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一件事情改变了他,少年才俊蔡艮寅应该会是一个他的老师梁启超式的人物。然而,世事弄人,1900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地改变了蔡锷的命运。中国从此少了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多了一位叱咤风云的护国元勋。

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的蔡锷跟随湖南老乡、维新人士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虽然这次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坚定了蔡锷投身革命的决心。正是在这次起义失败之后,蔡锷愤而改原名“艮寅”为“锷”。“锷”的本义是指刀剑之上的锋刃,蔡锷如此改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战斗杀贼、流血救民的决心。“蔡锷”一名,肇始于此。

回到日本的蔡锷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进入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业是骑兵。1904年10月,蔡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他与步兵科的蒋百里、工兵科的张孝准时称中国“士官三杰”,可谓中国军界之明日之星。而后来大总统蒋先生的履历表里面也写着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其实是花钱买的,比起蔡、蒋、张的真才实学,那是天壤之别。

同一时期,蔡锷还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军国民篇》后来被日本编入教材,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邹容的《革命军》的撰写。

1904年,22岁的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成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编练新军急需人才。

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1910年蔡锷时任广西讲武堂监督、广西混成协协统。期间他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淡泊明志;夙夜在公。”上联浓缩诸葛武侯名言;下联直接采用《诗经》成句。工稳劲拔,可视为蔡锷一生的座右铭。

1911年初,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蔡锷来到云南,7月就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在等待任命时,蔡锷编了一本书,就是中国十大兵书的最后一本《曾胡治兵语录》,“论持久战”、“游击战”等词语其实都出自其中。

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云南,蔡锷与唐继尧等人歃血为盟,决定10月30日深夜起义,蔡锷为总司令。那一天是旧历的九月初九,故称“重九起义”。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为都督。这一年,他29岁。

蔡锷是个道德感极强的人,重情义。李经羲对蔡锷有恩,恩人在敌对阵营怎么办?蔡锷动员李总督起义,遭到拒绝,于是在发动攻势前,将其带到法国领馆避难。起义成功后,蔡锷把李经羲和家属都接到临时军政府,最后送出云南。古人说:慈不掌兵。蔡锷却偏偏以仁慈之心掌兵。他的人道精神,使他与传统的武人区别开来。

1913年10月,蔡锷离开云南,去了北京。袁世凯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在袁世凯眼里,孙中山、黄兴都远不如蔡锷,甚至宋教仁也未必比得上蔡锷。袁世凯把蔡锷调到北京,应该是准备重用的。

1915年,袁世凯加快了称帝的进程,蔡锷从此流连于京城的风月场所。他跟梁启超商量好,由梁启超先写文章公开反对帝制,然后他离京回云南。蔡锷以小凤仙为掩护,以治疗喉病为理由,从北京出走天津,又从天津登上了去日本的轮船。据黄兴后人回忆,当轮船到达日本时,蔡锷与黄兴派来接头的使者互换了服装,使者乔装成蔡锷下船,而真正的蔡锷却乘同一条船回到了上海,然后途经香港前往越南河内,再经陆路直奔云南昆明。1915年12月19日,蔡锷终于抵达昆明。

1915年12月,云南正式宣布独立。云南独立后,按商定的计划,蔡锷领第一军攻四川,李烈钧率第二军取两广,唐继尧统第三军留守云南。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入川,开始与袁军战斗。这是蔡锷最后一次走上战场,也是他一生中打得最艰苦的一场战争。袁世凯有10万援川大军,而蔡锷亲自带领的第一军只有3130人。从1月到3月,打得很艰苦,很艰难。朱德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他回忆当时看到蔡锷的情景说:“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蔡锷乘机发起反攻。因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和奇迹般的胜利,蔡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护国军神”。蔡锷和他的人马就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只要旗帜不倒,那些不赞成袁世凯称帝的人就可以站起来。

后来,民国政府正式颁布授勋令,授予蔡锷、黄兴、梁启超等6人勋一位。

1916年,蔡锷就任四川督军兼省长,正准备大展宏图之时,无情的病魔却袭击了他,导致他不得不前往日本治病,不久后噩耗传来,宣告医治无效,一代英才蔡锷就此逝世,令人扼腕!

蔡锷逝世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军政各界高度评价他的丰功伟绩,北洋政府于1917年4月12日在长沙岳麓山对他进行国葬。因此,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从头收拾了山河,一身尘土;正气磅礴在天地,万古日星。

——长沙岳麓山蔡锷墓墓庐挽联

是真革命之先觉;乃敢特立而独行!

——长沙岳麓山蔡锷墓墓庐挽联

一戎衣而天下定!微斯人吾谁与归?

——长沙岳麓山蔡锷墓墓庐挽联

微斯人,吾谁与归?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正是蔡锷一生真实的写照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