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个决定,让后代头疼不已,500年后却解决一大化学难题

国人历来都是讲究饮水思源、谨记祖根,为了让子子孙孙知道自己是谁人的后代、源于何处,在取名字的时候就会思考到辈分。这辈份如何体现呢?祖先们有大智慧,设置了字派。只要是同族同宗之人就可以将长幼分清,这样才不会乱了辈分。

正如家族在起初,会设立一段文字,如河南光山的黄氏一族的字派:启学开昌运,重声振国光。家顺延胜泽,万世耀宗房。如此容纳家国的字派当然不是胡乱堆积的,自然是含有了深意,此族就是希望后代能够报效祖国。当然还有一些字派也是有教育后代、表述祖功的功效的。

这种字派闹出的笑话还是挺多的。同辈之间是使用同一个字,可是往往会有人结婚早或结婚晚,也就造成了后代中的称呼有些乱了。也许后代的同龄人中就有称呼“叔叔”、“姑爷”等例子了,现在很多的90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也是不陌生。虽然这种字派的用法如今随着时代变化,比较少见了。可是其中带有的文化内涵任然是非常深远的。

明太祖朱元璋本是布衣出身,为表自身登基的名正言顺,所以他很是崇尚规矩、礼仪。他在位期间,曾经就给自己的26个儿子的后代都是定下了一个辈分表,每一份表中都是仅含20字。

像太子朱标家的字派便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而秦王朱樉家的字派便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燕王朱棣家的字派便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如此等等,尽皆是带有教育后代、表述祖宗功绩之意。

同时朱元璋还规定到了从自己儿子这一辈开始,以五行排序来命名,顺序依次是:木、火、土、金、水。往复轮回,将含有这些五行偏旁的字作为自己名字中第二个字(除了字派的字)。所以也就像以下明朝皇帝的名字般有规律了。

他们的名字就是遵循了朱元璋给出的字“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当然传到了朱由校和朱由检那边就停止了。可是就算是开国太祖朱元璋也想不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发展何其迅速。在他在位间,明朝皇室的朱姓也就只有127人,到了嘉靖时期,人数便达到了将近2万了,之后在万历元年更是达到了8万余人。可是人如此之多,取名字就是一件难事了,为了遵循太祖皇帝的训言,同时又要避开祖宗的名讳。所以这些朱氏只好自己造字了,像封丘王朱同铬(ge 第四声);鲁阳王朱同铌(ni 第二声);瑞金王——朱在钠等。

时光辗转,一下子就过去了几百年。在晚清时期,正直国内外思想碰撞最为猛烈是时期,国内人懂得了学习国外领先科技。其中的一张元素周期表便是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但是在面临翻译时,当时主持翻译的官员徐寿遇到困难了,这一百种元素,需要对应100个生僻文字,同时还要符合中国文字艺术的规矩。之后徐寿手头上恰好得到了一本明朝朱氏的家谱,其中便是有许多朱氏自己造出来的文字,而且其中正好也是有很多能够和金属矿物相关的文字。所以在明朝皇室族谱的基础上,徐寿接着造出了一系列的文字。终于是将一份属于中国的元素周期表翻译出来了。

或许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想到,仅仅是自己制定的字派和五行规定。就将一个中国化学界的难题给解决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