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的“养廉银”有多少?说出来你不一定敢相信

清朝的银子

“高薪养廉”是杜绝官员腐败的有效措施,如今的新加坡推行此项措施因此成为了官员廉洁率最高的国家,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有着庞大的公务员团体,而基层公务员的待遇还是比较低的,作为传统观念中“士农工商”中地位最高的“士”有些工资水平却在社会中排不上中游,因此利欲熏心,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们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公务员可是高收入群体,特别是雍正皇帝时在全国推行了“高薪养廉”的养廉银制度。

清朝的银子

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中一直高居顶层,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所以读书做官,才是最光荣的出路,朝廷授予官职,领着朝廷的奉禄,造福一方百姓是广大官员的使命。但奉禄往往是不够的,因为为官一届养活的不仅仅是自己一家而是整个衙门上上下下,加之各级打点,官场风气和个人私欲因此封建社会清官少,贪官多。

为了彻底解决官员贪腐问题,雍正皇帝不像明太祖朱元璋一样大开杀戒而是另辟蹊径以柔克刚制定了“高薪养廉”的养廉银制度。当时一品文官每年俸禄仅仅为一百八十两,禄米一百八十斛,品级越低奉禄越低,到了七品县令这一级奉禄仅为四十五两一年,禄米四十五斛,同级的武官则要更少。这些钱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雍正皇帝考虑官员疾苦,“养廉银”制度让官员的奉禄翻了近百倍。

外官经过雍正朝养廉银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后顾之忧,京官的养廉问题也逐渐被提出。雍正六年(1728)开始给礼部以外的五部尚书、侍郎多发一份俸禄,称“恩俸”,但是标准远远低于外官的“养廉银”。乾隆帝即位后,体恤京官的艰辛,特意在户部余银中拨款养廉,通常以饭银的名义从地方征收并发放,如有剩余兼做办公之用。

当然京官因所在部门不同,饭银的收入会有很大的区别。乾隆七年(1742)故刑部尚书刘吴龙遗疏内称:“在京部院衙门,皆有饭银,而户部银库养廉,尤为丰厚。惟内阁、吏部、礼部等衙门,未获一体邀恩。”

这样的收入在古代也够一家人锦衣玉食了。

每天更新精彩,小编感恩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