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建的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靠1种生物加固桥梁,屹立不倒

中国桥梁建筑的技术自古以来都是名列前茅的,更是被称为“桥的国度”。在古时修建的桥大多是跨河的,但是在宋朝时,修建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石桥——洛阳桥。我们都知道就算是现在修建跨海大桥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更别说在古时候了。在当时每次人们过洛阳江都是坐船,可是洛阳江的波浪太大,经常会出现连船带人一起被掀翻沉入海底的事情,所以每次过河都是心惊胆战的。

洛阳桥处于江海交汇处,江阔水深,风猛浪急,工程极为艰巨。洛阳桥之所以问鼎桥梁史,主要是在洛阳桥的独特设计和建造师的大胆“创新”。一是洛阳桥首创了“筏型基础”建造桥墩的方法。当时的工匠们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洛阳桥连接的洛阳镇和对岸,这里是过江的唯一通道。在洛阳桥还没修的时候,人们过江只能坐船。但是,这里坐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史书记载,“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但是名字起得再好也然并卵,该失联还是失联。因为这里不是平静的小河,而是洛阳江的入海口,水面非常宽,风浪大,经常有人失联。但长年累月下来,总归是会冲坏桥墩的,在海边生活过的朋友一定会知道,牡蛎有两个壳,一个壳会粘在石头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另一个壳盖着自己的身体,桥基也扛不住,怎么办呢?

洛阳桥的桥墩试用很多条形的石块一层横一层竖累积起来的,本来就不是整体,中间有很多空隙,养殖几年牡蛎后,人们发现这些石块紧密联系起来。现在到洛阳桥去看,还能看见密密麻麻的牡蛎,非常壮观。这本是盘中美味的海蛎,却在宋代意外投身交通事业,无怪乎蔡襄要给它们颁发“禁止捕捞”的特别待遇。宋神宗元丰年间,泉州地方官甚至立法:若有捕捞洛阳桥附近“蛎房”者,须“徒二年”。

这种有趣的共生关系在古人智慧的运用下,变得恰到好处。将桥梁与动物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依存,这也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其实真的很难想象到,古人的脑洞到底有多大,至少现在有一门叫做物理、生物的学科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可是中国古代这些可是没有的,完全来自生活经验,这就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就做: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检验科学的道理了。宋朝人建的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靠一种动物加固桥梁,屹立不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