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清末翰林,却被慈禧太后逼得下海,结果成一代行业宗师

各位朋友上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民国大师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民国时期的出版行业大家——张元济先生,其以毕生心血开启了一代青年智慧,为国家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而深远的贡献。

▲张元济旧照

张元济,字菊生,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生于浙江海盐的书香世家。张元济从小就用功读书,一心想要通过科考光耀门楣。18岁时,张元济就取得了秀才功名,23岁中举人,26岁时更是高中进士,以庶吉士身份入翰林院任职,后又为刑部主事,次年便以头名成绩考取总理衙门章京。从其为官履历来看,张元济无论在科举还是仕途上都极为顺畅,这在当时可谓不易。

▲张元济入职翰林所撰的《钦命论疏诗题》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上谕维新,张元济在好友徐致靖的保荐下于6月16日受到光绪皇帝单独召见(同日召见者还有康有为),君臣就维新变法一事进行论对探讨。9月5日,张元济上奏变法总纲五条、细目四十条,分别就变法全局、满汉、用人、理财等五大问题作出阐述。同月18日,张元济又上奏朝廷,请求明降谕旨,令中外大员切实保荐素习矿路农工商学之人,以充实新设立的矿路农工商总局,大力发展实业。不幸的是,慈禧太后次日便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光绪皇帝剧照

事后,同属维新阵营的张元济受到牵连,慈禧将其“革职、永不叙用”,年仅32岁的张元济,政治生涯就此戛然而止。所幸,同处人生低谷的李鸿章派人前来慰问张元济,并问其有何打算,张元济表示自己将赴上海谋生,并于10月下旬携眷南下上海。次年4月,经李鸿章示意,时任南洋公学督办的盛宣怀,热忱邀请张元济出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一职,主持翻译东西各国新书工作,谁想这一经历就此改变了张元济的一生。

▲商务印书馆旧照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先生的邀请下,张元济入股商务印书馆。次年春,张元济辞去所有任职,全心投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之中。当时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毕竟张元济曾是翰林清贵,即使“永不叙用”,但将来要是遇到恩赦,官复原职也并非不可能,在清末新政浪潮下,清廷学部就曾奏请将张元济开复原官,任学部参事厅行走,后又由外务部奏调为储才馆提调,又为何屈身于印书“贱业”呢?

▲张元济晚年旧照

事实上,张元济曾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入京供职,但因无法忍受当时的官场习气,次年1月便又辞官南返。在张元济恩师、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多次相招下,张元济仍甘于平淡,不再出仕。在张元济写给盛宣怀的一封信中,不难窥知其所思所想:中国四万万人口,只有四十万人受过教育;而要开启民智,就必须要出版好的书籍,自己愿以“扶助教育为己任”。胸怀大志的张元济,本可成为朝中高官,但他选择了下“商海”,以印书为业,造福无数学子,最终成为近代中国最为出名的出版大家与文化大师。

参考资料:

《清史稿》《商务印书馆史料选编(1897-1950)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