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为什么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都让这个人来签?

提起李鸿章这个人,是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功名赫赫,可却在晚年的时候落得一个卖国贼的骂名。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正是由于李鸿章代表大清帝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造成了清朝流失了大量的国土。这两国之间的条约签署并不像菜市场买菜那么简单,其中牵扯了很多国家利益。一个不小心,损失的那可不是一点点,更何况这还是不平等条约。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清末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例如《马关条约》或是《辛丑条约》等等,为什么都让李鸿章代签呢?并且这不仅仅是朝廷的意思,就连列强都指名道姓的要李鸿章作为代表谈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要知道,这种事可不是普通的官员就能做的。在当时的朝廷里,忠君爱国的人有,有才干的人也有,会和洋人打交道的也是一抓一大把。但签署这样的不平等条约,处理的不好,就是一口大黑锅。不仅如此,虽说签署的条约和谈判都是不对等的,但是想要力挽狂澜,减少损失还是大有机会的。李鸿章不仅有外交经验和能力,也懂得察言观色。最关键的是,这种背黑锅的后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甚至可以用它换来权利。李鸿章就是不二人选。

首先我们来看下李鸿章签署的最大的两个不平等条约,也就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虽说这两个条约让清朝赔偿了上亿的白银和丢失了大量的国土。但是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依旧苦苦支撑,凭借自己的才智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尽可能的挽回更多的损失。《马关条约》中,光是赔偿,李鸿章替清朝整整挽回了一个亿的白银。当然了,台湾是丢失了,可是本该只是两国之间的条约,却让李鸿章造成了三国之间的利益干涉,最终没能让辽东半岛落在日本人的手里。试想如果甲午海战后的日本,一下子吞并了朝鲜,东北和台湾,那对中国而言又说明了什么。所以,后人就曾评说过李鸿章,在签署《马关条约》的时候,也意味着将抗日战争拖延了近半个世纪。

另外就是《辛丑条约》,也是一份最损失惨重的不平等条约。五个省都被占据了,北京都沦陷了,八国列强都已经将大清国土瓜剖豆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国土的沦陷和清朝的损失已经到达了极限。可也就在这个时候,李鸿章依然在谈判和签署的过程中和列强来回周旋,竭尽全力挽回大清帝国的损失,将不平等的赔偿降到最低。在中国,李鸿章签订了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被后人扣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可有趣的是,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上,却对这位晚清名臣予以极大的赞颂,曾有那么一段标题:一个老人是怎样在绝境下,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

再则,即使是背负了“卖国”的罪名,李鸿章也不是白背这黑锅的。在后来的洋务派代表,以及他的位极人臣,那都是靠着这些“卖国”的罪名换回来的。有了更高的官位和权利,就能做一些实事。例如创建北洋水师,拓展工业发展等等。这些功名成就,都是靠这些骂名换回来的。所以,李鸿章也曾自称自己是“裱糊匠”,也足以见得他的心态调整的相当好。可是不论怎样,李鸿章所做的这些事对近代发展还是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要保持客观立场,李鸿章虽说是个牛人,也确实背负了遗臭万年的罪名。但有些事,也做的很不地道,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例如和法国人的停战协议中,就曾差点把新疆给割让了出去。若不是左宗棠的一再坚持,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就是甲午海战中,李鸿章低估了日本海军的实力,以及妄想把停战的可能寄托在了国际援助上。这些事也都是李鸿章实实在在所犯下的错误。

所以现在再来看待李鸿章,从以往的各种表现,以及功名成就,直到后来签署了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其实李鸿章有功有过,一直给后人留下了争议性的话题。但有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在和列强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确实表现出了不俗的才干和坚韧的毅力。仅从这一点上,想必应该是值得后人认可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