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大清无明主,明主何曾变昏君?躺枪的那些大清帝国圣君

乾隆无疑是幸运的,有个能干的爹,雍正有功绩,但不等于乾隆就是吃他爸的老本,雍正时年财政收入最高不过5000万两,乾隆时最高接近8000万两,国库常年维持在6000万两之间。

雍正平青海属平叛,乾隆收新疆是开疆,彻底扫平了称霸中亚的准格尔汗国,开拓的地盘远比雍正大,同时积极贯彻改土归流,使得西南边疆进一步巩固,把中国版图拓展至1380万平方公里。在中西方传统的人类社会的正常认知里,能灭国开疆,拓土万里的君王,无疑可称得上雄图伟略。

乾隆朝从来没有闭关锁国,只是对海外贸易规范管理,把康熙时的四口通商改成区域专属管理,东洋,南洋,西洋各归一口,规范管理使得对外贸易量大幅度增长,各地海关贪污腐败得到抑制,国家贸易税收额大增。乾隆一朝的海外贸易总额和出超额,几乎是大明276年整个海外贸易总额和出超额的总和。

清代在康熙晚年确定永不加赋后,农民的田赋就一直维持在百分之三左右,一直到清末都没有大变,清代农业税收比起前朝来是要低的。之所以清代的财政收入是明朝的三到四倍以上,除开通胀外,在于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税和人头税为主,工商,贸易等税收占的比重一直很少,而且田赋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在养宗室,还有大量士绅不用交税,导致大明整个社会,富人不交税,穷人交税,因此,百姓越穷,国家越穷,富人越富。

清朝则没有这么多宗室要养,旗人的育养又从军费里列支,清朝对士民百姓一视同仁,所有士绅都要交税,而且清朝最大的几块税收都不是农业税,而是盐茶等商品税及贸易关税,关税越到后期占的比重越大,清末财政收入达二亿两,一半以上都是贸易税,而田赋税还基本维持在康乾永不加赋时的水平。因此即便到清末,百姓也未曾受到历朝晚期对人民的末世盘剥,因为清末的清政府已经懂得怎样才能赚大钱,靠盘剥农民赚不到钱,而且百姓还容易造反,盘剥穷人没用。

乾隆朝的九次用兵,六次南巡,几十年不停的修园子,用的都是财政盈余的钱,恰恰是国库存银太多,要释放到民间进行货币流通,刺激经济,与民共利。说乾隆败家的人连一点经济常识都没有。

乾隆中叶以前,清朝经济各项指标达到历朝最高,乾隆曾经四次普免全国百姓钱粮,普免天下钱粮的前提是府库充盈,中国从夏朝家天下以来,三千七百年来只有六次,汉朝文景之治时一次,康熙朝一次,乾隆一朝就四次。蠲免天下钱粮,是惠及万民的福利,是中外罕有的善举,古今中外有几个皇帝能做到?

当时全世界一百多个邦国,包括同时代的40多个欧洲国家都无法做到全民温饱,康熙年间的欧洲还出现过大饥荒,乾隆初年的欧洲平民,普遍还是饥寒贫穷。但是此时的东方,中华富足。

这不是坐吃等死的富二代可以做到的。

明末清初到康雍乾三代,欧洲有一千多名传教士来华,光耶稣会派遣的就有470余人。一百多年里,在清廷有品级,做官的欧洲人就有一百余人,有上百名传教士不愿归国,终老在清廷。如果不是教皇向中国发布禁止祭祖尊孔的禁令,康熙是允许基督教的传播的,雍正也是默许的。因此,清三代的多数时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并没有今人想象的那样封闭。

中国当时和欧洲是相互频繁有联系的,包括中西方的宫廷,太阳王路易十四仰慕康熙,给康熙写过亲笔书信,康熙也给梵蒂冈教皇写过信,雍正的奏折批语传到欧洲,被认为是开明政治的典范,俄国的政治家们尤为崇拜雍正,雍正的言行,在欧洲就被誉为是当世明君的道德标准。

乾隆也曾给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写过家常信,不是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那种政治书信,乾隆对欧洲的了解比现在的愤青们还要深刻得多,乾隆知道法国大革命,知道共和政体,也认真向传教士了解过以荷兰为代表的当时欧洲最为先进的尼德兰制度。

从康熙中叶至乾隆晚期,以巴黎为核心掀起了一场中国热,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前后持续了整整一百多年。当时的欧洲贵族,平民对中国的人物,制度,文化,诗歌,音乐,书集,绘画,服饰,文玩,瓷器,丝绸,茶叶,建筑等文化,艺术,奢侈类物品表现出强烈的痴迷与喜爱。

英国人来向乾隆祝寿时已经是乾隆晚年,乾隆已经80岁了,康乾盛世已经划下了帷幕,再过三年,白莲教就起义了,整个社会,人口激增,资源分薄,贫富悬殊,经济萧条,末世之下与鼎盛之时有天壤之别。

英国人带来的礼物,乾隆大部分都看过,除了那几样多见不怪的枪炮外,其余的发明如热气球,军舰,马车等均引起乾隆的重视。

乾隆同时知道英吉利国在印度,缅甸等种种侵略行为,因此才断然拒绝英国提出新增贸易港口的诉求,当时和中国通商了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欧洲邦国有很多,像法兰西,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意大利,普鲁士,奥地利,比利时,瑞典等,这些欧洲邦国的使节来华,从来无一例外的都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礼。

英国人拒绝双膝跪拜,是为了显示与其他欧洲国家地位的不同,不单止得罪天朝政府,还受到了当时在京祝寿的其他欧洲国家使节的嘲笑和指责。乾隆为什么独独不待见英国,礼仪之争仅仅是表象,对政治家而言,有更深层的含义。

至于说放在圆明园的那几支工艺品燧发枪,和两门滑膛火炮真的没有什么稀奇,福康安对此不屑一顾不是虚骄自大,而是这种乡巴佬武器,中国见多了。

当时清朝不单自己能制造燧发枪,滑膛炮,而且经常在澳门进口葡萄牙人的火枪火炮,葡萄牙人的火器水平和英国人是处于同等水平线上的,因此乾隆对英国人的火器水平是认可的,但更多的只是警惕,而没有向现代愤青乡巴佬一样,以为见到什么宇宙神器,荷兰的红衣炮,葡萄牙的西洋炮,西班牙的吕宋炮,在当时的中国,都有。

还有,三无们不要再把嘉庆年间英国斯当东使团的在华见闻放到乾隆朝马戛尔尼使团身上了,马戛尔尼使团写的东西客观多了,很多都是赞美中国的,当然批评的也有。自从康熙晚年禁教后,传教士对中国的评论就变成两个极端,前面是无限的吹捧,后面就开始出现一些批判甚至丑化了,然而在乾隆晚年以前,传教士的评论还是褒扬的较多。同样,马噶尔尼是贵族,回忆录里的内容不会那样粗俗。

马戛尔尼回忆录中,写到了直隶省的清河镇:“吾侪自馆舍出发,行四英里半出北京城,又行五英里至清河。稍息,进早食。清河乃一小镇,有城墙卫之,自清河前行,一路景色绝佳,道路亦平坦极利行车。而人民勤俭、诚实之状复与英国人民相若。吾行至此,恍如置身于英国疆土之中,不禁感想系之矣。”人家如实记载嘛,还配有四十几幅英国随行画师的写实绘画,大家可以去查看,哪有讹传的那样不堪,描绘的还是盛景,虽然那时已经严重衰落了。

嘉庆年间,斯当东使团因受到清朝宫廷的不礼貌对待,满怀愤恨,回忆录里基本上没有好话说,把清国当时从上到下的嘲骂了一番,有多难听写得多难听,颠覆了一百多年欧洲来华传教士对大清溢美褒扬的描绘。当然,嘉庆年比乾隆晚年社会更加残破,倒也基本是实情,不然也没有白莲教起义了。道光之后传教士对清朝的描述越来越差,但请不要张冠李戴,传教士的回忆录,乾隆以前和嘉庆以后是差别很大的。

嘉庆帝的保守,是远远超过乾隆,乾隆当然有其局限性,毕竟他是个历史人物,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满清统治者防汉,是有的。所谓防汉者,防民也,可是,谁能告诉我,哪朝的统治者有不防民的?封建统治阶级最大的目的就是维护其统治集团千秋万载的存续下去,不为这个,难道大清还能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乾隆后期走下坡路主要是由于人口短期內翻了两三倍,从乾隆元年的一亿,到乾隆中叶的二亿,再到乾隆晚年的三亿。有限的社会资源一下子被稀释,清政府对短期内增长的人口危害性预计不足,一筹莫展。加上乾隆年老倦政,造成吏治腐败,此时再遇到欧洲爆发拿破仑战争,导致美洲白银不再大规模流入中国,造成帝国又一次发生货币危机等等。

总之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一句话国运使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