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如何在五个月内落于日军之手?张学良不敢抵抗,国联也帮着日本?

本文作者张宪文,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

日军占领齐齐哈尔后,立即调兵南下,转攻锦州,袭取辽西。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一陷落,张学良就在锦州设立了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和辽宁临时省政府。任命张作相为东北边防军代总司令,米春霖代理辽宁省主席,并指示荣臻等人协助之,要他们坐镇锦州,与吉林、黑龙江两省领导人进行联系,并将辽河以东的东北军集结在锦州附近,锦州成了张学良在东北的最后基地。日军视之为心腹之患,必欲除之才能实现占领全东北的战略计划。其次,锦州扼关内外交通之要冲,夺取锦州可直下山海关,不仅利于巩固日本对东北的占领,而且可利用其作为向关内进一步扩张的前进基地,使日军取得完好的战略态势。

进攻锦州的嘉村团装甲列车

再次,日本驻天津的驻屯军也要求关东军从速进攻锦州,直迫山海关,压张学良所部南撤,天津驻屯军可以此要求增加兵力,以合围全歼张学良所部。10月8日,关东军空袭锦州,居民多人死伤。“关东军断然企图消灭锦州军政权,就是从轰炸锦州的10月8日开始的。”([日]关宽治等著:《满洲事变》,第334页。) 10月31日,关东军向陆军本部报告:“目前将锦州、齐齐哈尔断然归我,是解决时局问题的捷径。”([日]关宽治等著:《满洲事变》,第334页。)11月中旬,日本参谋本部将第4混成旅团从国内派往沈阳。27日,本庄繁命令第2师团,第4、第39混成旅团,向锦州、辽西发动攻势。日军南攻锦州,紧逼华北,违背了西方列强期待其北上威胁苏联的意愿,又无视了《华盛顿条约》,侵犯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因此西方列强反应强烈,纷纷采取对日强硬姿态,迫其撤兵。

面对国际社会强大压力,11月28日晚一昼夜间,日本参谋本部四次电令关东军暂停军事行动,撤回原驻地。同日,关东军撤出辽西,回到奉天、南满驻地。关东军第一次攻取锦州、辽西的计划失败。12月上旬,日本政府与西方列强多次进行秘密交易,在得到了确保西方列强在华权益保证的前提下,12月10日,在巴黎召开的国联理事会通过了日本保留“讨匪权”的宣言。陆军本部在关东军第一次进攻锦州、辽西的计划失败后,一再训令关东军进攻锦州要以“讨匪”名义进行,并帮助关东军编造“辽河东西一带土匪活动日渐猖獗”的谣言。由于上述宣言的通过,日本陆军本部和关东军都认为是国联对日本进攻锦州的默认。([日]关宽治等著:《满洲事变》,第347~348页,第349~350页。)

向锦州方面开进的日军装甲列车

为了制造攻占锦州的借口,日本政府于12月27日发表声明,声称日本政府“为讲求自卫手段,不得已乃任保护居留民生命财产之责”,同时指责中国政府支持“土匪”在满铁沿线活动;锦州军事当局于北宁中路构筑工事;张学良违约不将军队自动撤入关内;因此,日本“鉴于满洲现在之异常的事态,继续讨伐不逞分子乃自卫上不得已之事,是以此种军事行动之责任,不能不谓完全在中国方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34辑,第1123~1124页。)

12月15日,蒋介石通电下野。国民政府于12月25日、30日,两次电令张学良对进攻锦州的日军“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34辑,第1128页。)而张学良则一再声称:“我以东北一隅之兵,敌强邻全国之力,强弱之势,相去悬绝,无论如何振奋,亦必无侥幸之理。”(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34辑,第1121~1122页。)对坚守锦州缺乏信心。1932年1月1日,日军包围锦州,锦州守军因得不到必要的支援,又缺乏守土抗战的决心和必胜之信心,遂为保存实力不战而撤至关内。1月3日,日军进占锦州,随即占领整个辽西地区。

1932年1月3日下午,日军占领锦州。

日军占领锦州、辽西之后,于1932年1月下旬挥兵北满,进攻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省特别行政区。日军占领吉林后,就决定占领哈尔滨。但顾虑北犯北满,逼近苏联,将激化日苏矛盾,引发日苏战争,遂企图利用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建立由日军实际控制的伪“东省特别行政区治安维持会”,不战而夺取哈尔滨及东省特别行政区。但自吉林陷落、江桥抗战失败后,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抗日武装力量退守宾县和海伦,分别在两地建立了吉林省政府和黑龙江省政府,继续坚持抗战。2月3日,日军攻占双城车站,中国军队退守三间堡子。2月4日,日军攻陷三间堡子并突入哈尔滨南部。5日拂晓,日军再次发动进攻,与中国军队激战一个白昼,于下午攻陷哈尔滨。随后,日军占领了东省特别行政区。宾县、海伦两地的吉林省政府和黑龙江省政府亦不复存在。至此,九一八事变后,经过4个月零18天,东北全境基本陷落于日军之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