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迎击突厥,他巧施妙计大获全胜,帮助隋文帝解决漠北危机

隋文帝迎击突厥,他巧施妙计大获全胜,帮助隋文帝解决漠北危机

在杨坚的治理之下,朝廷内部变得精诚团结。作为一名旷世英主,隋文帝对于现有的成果并不满足。此时南有陈朝之患,北有突厥之忧,隋文帝胸怀鸿鹄之志,定要平南拒北定中原。适时漠北狼烟再起,突厥来势汹汹,两国之战也决定了东亚霸主的归属。杨坚建隋后,突厥人再也得不到进贡的金银财宝,这令突厥首领沙钵略极其不满。而且,突厥的可贺敦(相当于皇后)是北周千金公主,北周被杨坚吞并,对于她来说,灭国之仇不共戴天,她发誓要为北周皇室报仇雪恨。在千金公主的挑拨之下,沙钵略更加愤恨大隋。继位伊始,突厥举兵南下攻隋。杨坚很快得到消息,他命人加固边防,同时命虞庆则领数万精兵,分别镇守北方重要州县。不久之后,漠北狼烟再起,即使是一国之君的隋文帝也心中没底。直到他接到一封信,看罢之后,才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

写信的人正是长孙晟,长孙晟家世显赫,青年时担任北周低级军官。北周宣帝年间,突厥迎娶千金公主,长孙晟也在送亲队伍之中。此后他便长期生活在突厥。一次,沙钵略可汗摄图请他一起打猎,天空中两只雕在争抢一块肉,摄图给长孙晟一只弓和两只箭,让他将两只雕挨个射下来。长孙晟并不答话,张弓搭箭等待时机,待两只雕战斗在一起时,弓声响,一道惊鸿闪现,两只雕被串成“糖葫芦”落下。剩下那只箭长孙晟完璧归赵,这就是所谓的“一箭双雕”。长孙晟也因此成为漠北的名人,许多突厥贵族子弟都拜他为师。在漠北期间,长孙晟结交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处罗侯实力雄厚,二人诚心结交,情义深厚。长孙晟表面上四处游猎,暗中却将突厥的地势、山川、兵力部署都记下来,待时局有变,以备不时之需。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沙钵略挥师攻隋。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长孙晟的情报足以使大隋立于不败之地。信中除了一些具体的兵力、粮草、战将等信息之外,还有一条最重要的信息:在沙钵略的领导之下,突厥分为四股势力,如果强攻,四股势力必然一致对外,这样对大隋不利。兵家讲究上兵伐谋,虽然沙钵略势力庞大,但是内部常有不和。其中沙钵略的弟弟处罗侯和堂兄势力虽不及沙钵略,但也不可小觑。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只要许以重利加以收买,他们的内部便会不攻自破。

长孙晟提出总的战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先派使臣联合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邀请二人联合,从西面对抗沙钵略。再出资扶持处罗侯,让他联合契丹等少数民族势力从东面对抗沙钵略。如此一来,隋文帝只负责踏踏实实看大戏就可以了,待突厥内部打得筋疲力尽之时,大隋再出兵伐漠北,取渔翁之利。杨坚大悦,同意按照他的战略部署行事。兵者,诡道也。隋文帝玩了一系列反间计之后,突厥内部已经不攻自乱了。三股突厥势力自相残杀,而杨坚不费吹灰之力在旁边看好戏。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沙钵略与达头可汗联军,领四十万大军攻打大隋,将沿路的城镇洗劫一空。突厥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眼见沙钵略兵进中原直指长安,而达头可汗早已与长孙晟有盟约,因此带兵撤退了,搞得沙钵略非常郁闷。紧接着,长孙晟又命其安插在突厥的内线谎报军情,声称突厥可汗王庭有危险,沙钵略无奈,只好回老家救援。发现王庭无忧,沙钵略又挥师南下,而此时的大隋早已做好了御敌准备。

四月中旬,杨爽部在白道与突厥正面对阵。部下李充献上几条计策,出五千骑兵夜袭敌营,突厥被打得丢盔弃甲仓皇逃窜,没有粮草的突厥大军只好撤军。五月,窦荣定与长孙晟数次击败阿波可汗,阿波可汗只好罢兵言和。长孙晟找到机会,趁机拉拢阿波,离间他与沙钵略的关系。沙钵略见阿波投降了大隋,于是杀进其王庭,阿波无奈,只好投奔达头可汗。达头给他数万兵马,阿波杀回去,打败沙钵略又抢回了自己的地盘。从此以后,沙钵略已经无法控制突厥内部,窝里斗的局面全面升级,一片混乱。内部混战,沙钵略实力大减,再也没有实力南侵大隋趁机发兵北上,面对强大的隋军,沙钵略连连败退,不得不向大隋俯首称臣。千金公主也非常识趣地改为杨姓,认杨坚为父,向大隋示好。

沙钵略臣服大隋,但是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始终没闲着,阿波屡屡发起进攻,势力逐渐壮大,西面尽归其所有,称为西突厥,与沙钵略分庭抗礼。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阿波联合其他部落攻击沙钵略,沙钵略被迫南迁,最终只能依附于大隋。沙钵略在奏文中说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自此以后,北方突厥分裂,各部相互征伐,皆对大隋俯首称臣。隋文帝轻松解决了漠北危机,终于要腾出手来收拾南方的敌人了。

正所谓大蛇打七寸,长孙晟在此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隋文帝杨坚的江山也越来越稳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