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为何又叫“刘季”呢?“刘季”到底是刘三还是刘四呢?

提起汉高祖,一般人都知道,他姓刘,单名一个邦字,连在一起便是刘邦,很有气势。

为什么说很有气势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邦」和「国」意义相近,小的独立政权称邦,大一点的称国。

孔子说的「邦有道,则现」中的「邦」指的就是某个人居住地的执政府,如果执政府的所作所为符合百姓的期待,身怀才能的你就应当站出来,为这个执政府效力。如果执政府的所作所为与百姓的期待完全背道而驰,才华出众的你至少应当隐去,而不是同流合污。

「邦」有着如此深厚的含义,名字中一个「邦」字,自然就很有气势了,听着就像干大事业的人。

但是,当我们观看一些楚汉时期的电视剧时,我们还能发现,汉高祖刘邦又叫「刘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种观点认为,刘邦原本就叫「刘季」,「刘邦」这样很霸气的名字,是他发达以后才取的。

佐证这种观点的论据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根本就没有提到刘邦叫「刘邦」,但多次提到,时人称刘邦为「刘季」。

他们更是说,刘邦的大哥叫「刘伯」,是「刘老大」的意思,二哥叫「刘仲」,是「刘老二」的意思,他自己排行第三,是同母三兄弟中最小的那一个,所以叫「刘季」。

言外之意,刘邦在发达前,连个正经的名字都没有。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司马迁《史记》中的原意的。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季」的刘邦的字,时人称刘邦为「刘季」,是对刘邦的尊重,类似的,项羽单名一个「籍」字,字「羽」,为了表示对项羽的尊敬,时人和后人一般称项羽为「项羽」,而不称其为「项籍」。

说起来,刘邦之所以被人误会没名字,实在是因为他的字选得太随便了,选了一个「季」字,古人经常用「伯仲叔季」来记数,「季」是「四」或「末」的意思,正因为「伯仲叔季」的存在,便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杜撰出刘邦原本没有名,时人一般叫他为「刘三儿」、「刘老三」或「刘幺」……

但其实,在刘邦所生活的时代,把「伯仲叔季」拿来做字的,大有人在。

同样在秦末留下姓名的项伯,单名缠,字伯。而项伯所在的项家,是楚国的贵族,不可能像某些人猜想的那样,连名字都不起,随随便便地就叫「项老大」吧?

还有彭越,这个秦末崛起的豪杰,单名越,字仲。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怕是彭越的「越」也是发达后才起的了?

还有吴广,中国中学教科书上节选过《史记·陈涉世家》,吴广是里边的重要人物,大家还记得他的字是什么吗?他的字是「叔」,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怕是吴广的名,也是发达后才起的了?

但我们从来没听说别人讲过类似的话:项伯的名字是发达后才起的,彭越的名字是发达后才起的,吴广的名字是发达后才起的。

怎么偏偏到刘邦这,刘邦的名字就是发达后才起的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