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了山越扯后腿,东吴能否在三国中雄起呢?

翻阅三国历史,会发现有一个词几乎伴随了整个东吴历史。从孙坚转战江东,到孙策奠基、孙权立国,一直到孙皓亡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盘旋在东吴君臣的头顶,那就是山越。山越的叛乱此起彼伏,东吴与山越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部东吴史,山越为什么那么难以剿灭呢

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江南地区越部落占山为王武装势力的统称。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其包含内容逐渐扩大,如《晋书》曾把西晋将领王浚灭东吴的过程称为"王浚南征……兵无血刃,扬越为墟。"《晋书·武帝纪》把东吴称作扬越。可见山越的称呼原因可能只是对山贼的地域性称呼。山越一词也常与山贼、山民等共同出现。这也解释了为何山越势力彼此并没有什么联系,而且为数众多,时而出现。有学者认为三国时期的山越为古百越部落后人,因不纳王租占山为王,平时也平民百姓无异。山越分布大约在分布在东吴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新都、鄱阳等郡,即相当于今长江以南的闽、浙、赣、皖、苏 等省交界的山区丛林地方"。往往占山为根据地,故亦称"山民"。山越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又因"山出铜铁",而常常"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军事集团,其首领有"帅"、"大帅"、"宗帅"等诸多称谓,大部分山越人仍很落后。他们居山谷幽邃之地,"未尝入城邑,对长吏" ,自然也不服役纳租。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居住地区又靠近孙权统治地区中心的吴郡、会稽、建业等地,对孙权政权的巩固和稳定,有相当大的威胁 。东吴统治阶层不得不考虑如何征服山越,使他们成为东吴的兵源和财源,变有害因素为有利因素。

看一下东吴地图,就会发现,山越几乎占据了东吴大半的领土,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使其大半城池基本上都在山越的包围之下。东吴内部主要靠世家维系,所以基本地方都被世家所把持。这不免为触犯到山越中那些豪族的利益。而这些山越本来就能自造兵甲,自种粮草,豪族基本上掌控了所有的权利,而生活习惯本就与汉族不同的山越豪族受到世家的剥削欺压之后造反就情有可原了。再加上曹魏等也是不断地对山越中的豪族不断分化策反,更是加剧了山越与东吴的矛盾,反抗更是此起彼伏了。如建安三年(198年),袁术就遣人以印绶与丹阳(今安徽宣城)宗帅祖郎等,使之激动山越,大合兵众,图谋共攻孙策,不过最后反为孙策讨破。

东吴诸郡基本上都时常有山越作乱,少者数千人,大者能汇聚数万人攻略郡县。为了平定山越,东吴大部分将领都有领军平定山越的经历,如在夷陵之战击败了刘备的陆逊,就是在平定山越时崭露头角,才为孙权所识,最后才有机会大败刘备。

不过山越虽然牵制了东吴大量的精力,但也不是一无所获。东吴大部分将领都是在与山越的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能征惯战的精锐。而且山越虽然时常作乱,但毕竟大部分都是普通山民,战斗力自然有限,所有在与山越的战争中,也使东吴获得了大量的人口,精壮者充入军中,其他的择地为民。如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征讨会稽、丹阳、新都三郡的山越,将俘获之人强者为兵,羸者补为民户,得精卒数万人。公元234-237年,诸葛恪征讨丹阳郡山越,一次就得兵四万人 。据《吴志》各传中所载诸将征讨山越所得士兵人数加起来,已不下十三四万。 吴亡时,吴国士兵人数大约有二十多万,其中山越人约在半数以上。

所以山越对于东吴,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牵制了东吴大量的精力但是也为东吴提供了大量的人口与财源。如果没了这十几万山越士兵,怕是孙权连世家都无法压制,早早就被世家绑了送给曹操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