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为什么看不到一座衙署?

文/赵心放

(一组古代官署图片)

张择端,字正道,琅琊东武人,北宋画家,其“清明上河图”是古代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珍品。画面上展示了北宋时市井昌隆,商业繁荣的景象,仅酒店、商店、茶坊、旅店、寺院、医馆、民宅等房屋楼阁就有上百栋。但奇怪的是画上只能找出城门口旁有个三开间酷似税务所的平房,看不到一座衙署。

啥原因呢?悉听笔者详细道来。(一)北宋朝地方官要修建衙署,必须经报朝廷审批,擅自修建的要被议罪

从北宋伊始,对管理和修建衙署控制得很严。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颁布诏书:凡官舍物业的损坏和增建要记录在案,是前任向后任办理交接的内容,作为朝廷考核官吏的项目,不合格者扣一分;经批准修建衙署,不向民间摊派不扰民者加一分......

据《宋会要辑稿》、《宋史·地理志》载,雍颐二年(985年),楚王宫失火,宋太宗打算借机扩建宫城,规划设计图出来了,属于皇宫旁拆迁范围内的居民听闻后纷纷不愿搬迁,差点出现了群体性上访事件。估摸是想到其皇兄宋太祖在位时颁发的诏令?宋太宗说皇宫内城确实狭窄,但就将就用吧,进行强制拆迁,朕也不忍心啊!于是下诏叫停了扩建宫城的计划。因此北宋皇室的宫城是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中规模最小的。据说在开封当时的著名大酒楼“丰乐楼”上,就可以俯视整个宫禁。

景德三年(1006年)杭州知府薛映因与上司姚铉不和,举报其不经批准擅自修建衙署,朝廷派员核实后,经大理寺议罪,被降了N级,贬为“连州文学”,一个偏远小县的闲职。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各地修建府衙的管理,宋真宗诏令各地“无得擅修廨舍”。按现在的话说,修建府衙必须经过朝廷的审查批准,违反者严惩不贷。由此“官不修衙”的惯例就慢慢形成了。

北宋文人孟元老在所著《东京梦华录》中,形象地描写了了京城皇宫、御街、大相国寺,以及众多酒楼、茶馆、商铺、食肆、瓦舍勾栏的热闹景象,但写到开封衙署,只说一句在浚仪桥之西就带过了。为啥?一座毫不起眼、淹没在商民建筑中的房子有啥写头?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大学士苏轼宦游到杭州担任通判(相当于副市长)。甫到衙署,只见那几间屋屋不仅破烂不堪,还歪歪斜斜的,一副大风吹来就要坍塌的模样,感到十分郁闷。

杭州以前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都城,修建的衙署用房都是用的十分珍贵的巨木。但由于宋代百多年来,官府无力维护,就变成这模样了。苏轼晓得朝廷的政策,盯得到“遭头”,不会去干擅自修房的蠢事,进衙署办公小心些就是了。三年任期干满后,道声“拜拜”就告辞。

殊不知十几年后的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由副市级提为正市级,当上“还乡团”,重返杭州当知府。来到府署一瞧,“桃花依旧笑春风”哟!同僚们说,下雨就只能像农民们一样窝在家里“轧雨班”,谁敢待在那屋里,垮了咋办?这种倒霉事啊,真格儿是人人都说不得,没过几天衙署里就倒塌了一间房屋,压伤衙门两名书吏,刚过两月,衙署的鼓角楼也倒了,压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内有孕妇一人。从此不管当官的还是当差的都怕进衙署上班了。

苏轼知道,这些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三令五申压缩经费,自己连开支十贯钱以上的权力都没有,但身为一市的最高领导,不拿出主意不行呵!

那时世人出家,要有官方颁发的度牍,就像现在做生意要有营业执照一样才算合法。苏轼是聪明人,冥思苦想打好主意后,手捏生花妙笔,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述说了维修衙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维修计划,共有27处需大修,需要钱四万余贯(约合现在人民币1500万元左右)。请求朝廷批准颁发度牒200道,颁发度牒所收的办理费用来解决维修经费。朝廷可派员来核查我说的情况,如有不实甘愿领罪。

由于预算数目过大,朝廷没有同意。

过了一年,杭州接连发生水灾和饥荒。苏轼再次向朝廷申请批准颁发200道度牒,野史载苏轼还悄悄请了当朝的高太后出面通融。苏轼想的办法是,颁发这200道度牒收的管理费,购二万五千石大米再减价粜出后,可得钱一万五千贯,虽然无法彻底翻修衙署,但把紧要处修缮一下也可放心将就用。

但朝廷只批准颁发30道度牒。在这之后杭州衙署怎么整修的,史书上就没记载了。

(二)北宋“官不修衙”的惯例,一直延续至明清

元朝存世不足百年,就不必提了。明代和清代延续了宋代“官不修衙”的惯例。

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宛平县知县沈榜在其写的《宛署杂记》中描述:作为京畿首县的宛平县,县衙署仅有一座房屋,质量比民房还要差,府衙与民房合用一堵墙,两边说话的声音互相能听到。本县的大部分官吏是无房户,只有租民房住。哎!搞成这样子,真不知何时开始的。

明代永乐帝迁都北京至万历年间,宛平县已设县近两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居然没修建一座像样一点的衙署。万历十八年,沈榜本来想扩建衙署,虽经报批同意,但县财政拿不出这么多银子,为了遮遮丑,只好重修了衙署大门。

据史料载,清代中叶,成都“文官衙署向皆欹侧欲倾,破烂不堪”,“两县以下之各官署,或荒凉如僧庐,或朽蚀如陋室,虽列省会地面,而萧条僻陋之气,怆然满目”。用现在的话说,文官衙署里的房子破烂倾斜,县级以下的各官署,荒凉简陋得得像破庙,像即将被拆迁的房子,使人感到十分凄怆。

“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自述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初次看到县衙署的模样:无大门,无仪门,两边长满杂草如荒野。中堂草房三间,东边隔为宾馆,西边隔为办公用房兼书房,中间开一门入为内室......哀裁,此一活地狱也,胡为呼来哉?哈!廉史都认为这衙署太过于寒碜!

(三)宋明清三朝,修衙署都是排在公共建设项目的末尾,并且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实行监督控制

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为节减经费,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朝廷专门下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过七年取旨”。嗬嗬!宫殿、园苑、各级政府的府衙,还包括庙宇,停建七年后再说,优先建设的是贮存粮食的仓场、保管钱财的国库、公租房屋和税务所等公共项目。

据《明代建筑大事年表》载,洪武朝三十一年,各地新建和重修学校674所,同期修府衙26所。宣德朝大规模兴建府衙55所,但数量仅为同期各地兴建或重修学校159所的三分之一

除了把修府衙排在公共建设项目末尾外,在资金安排上从严掌握,并逼地方官掏腰包或自行设法。

据野史载,当年苏轼准备修府衙时,一方面向朝廷申请颁发度牒,一方面准备捐出自己的“公使钱”五百贯作为配套资金。什么叫公使钱呢?就是朝廷拨给地方长官自主使用的,用于公务接待的特别经费。

清代甚至规定,地方官拟修建衙署,如果本地缺乏财力,可借支养廉银,但必须从他们以后的养廉银中分期偿还。养廉银算个人收入啊,自掏腰包修衙署,当官的谁不肉痛?外搭还有长达十年的质量保证期。期间如出现坍塌,要追责。

(四)笔者点评

为什么从宋代开始形成了”官不修衙“的习惯呢?笔者管见:

其一,从宋代开始的各朝代基层政府算货真价实的“小政府”,财政规模非常有限,没有专门的修衙署经费。

其二,修衙署如出现搞摊派、拖欠工钱等问题,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上级要严惩不贷。

其三,古时当官称为宦游,经常要调动,谁愿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然以前也有清官和贪官之分,清官嘛忙于公务,大都不愿趟修建衙署这滩浑水。贪官嘛虽然殚精竭虑大捞白花花的现银,但也不会从修建衙署上打主意,因为上级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和追责办法。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热文推荐:

沈从文笔下呈现、还原民国时期湘西“嫖”与“娼”的真相

严歌苓笔下的竹内多鹤的悲惨命运就是战败的侵略国的命运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