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非子》——为官之道

[原文]

孔子曰“善为利者树德,不能为史者树怨。根者,平重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 外储说左下》

[译文]

孔子说:“会做官的人树德,不会做官的人树怨。概木,是刮平斗面的工具;官吏,是使法令能公正地得到实施的人。治理国家,是不能失去公正的。”

[评析与应用]

同样是当官,有些人当得好,有些人当得不好;当得好的树德,当得不好的树怨。从主观愿意上说,当官的人都想树德得美名,不想树怨留骂名。但从客观效果上说,却是有的官树德得到了美名,有的官树怨留下了骂名。其奥妙应在一个“平”字。

平,就是公平、公正,就是屁股坐正,就是不徇私情。古语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当官的不公正,老百姓就不平,不平就要抱怨。官是什么?我们也许可以做出各种解释,是统治者,是领导者,是管理者,是公仆,是什么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他要能公正。老百姓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己不能裁决或不能解决,尽管有这样法那样令,但法令写在纸上,要由人来执行,这执法的人就是官。公正与否,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就取决于官。国家或社会的公正是抽象的,官的公正才是具体的。

西汉有一个名叫杜周的法官,断案决狱全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皇帝想要排挤的,没罪的也要定成有罪;皇帝想要开脱的,有罪的也要定成无罪。有人批评他说:“阁下身为大法官,为天子主持公正,断案决狱不依据三尺法,而只看皇帝的好恶。大法官就是这么当的吗?”杜周却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是怎么来的?前一个皇帝认可的就定为律,后一个皇帝认可的就定为令.当朝皇帝的是非就是三尺法,哪里去讨什么公正?”其实,即使在封建专制社会,也有议会的公正,否则这个社会在中国哪能延续近两千年之久。没有一个皇帝想丢掉江山,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原因是很复杂,但有一点却共同的,即使治腐败,当官的贪赃枉法,老百姓心中不平,积怨成怒,结果被逼上梁山。一 部(水浒》说得很分明,社会失去了公正,百姓就要上梁山,革命就是“替天行道”,就是为老百姓讨回失去的公正。

明朝最后一个天子崇祯皇帝曾说:“联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这并非推缺责任,如果我们了解明朝的历史,了解明未吏治腐败与社会不公达到了何种程度,就能体会崇祯皇帝彼时彼刻说这番话的苦衷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