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云南省博物馆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近日,中央电视台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在故宫博物院宣布启动。在最新公布的9家博物馆名单中,云南省博物馆位列其中。

By 云南网

《国家宝藏》自去年底推出后,就火遍大江南北,成为电视综艺节目叫好又叫座的典范,其第二季也在万众期待下华丽归来,从日前公布的博物馆名单来看,除了故宫博物院曾亮相第一季节目,另外8家博物馆都是新面孔,它们分别为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和新疆博物馆。尽管节目组并未公布每家博物馆最终入选的文物名单,但新增加的8家博物馆,都拥有闻名全国的镇馆之宝。

位列其中的云南省博物馆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赢得央视的青睐?一起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

【前世今生】

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2008年5月18日对外永久性免费开放,2015年5月18日新馆正式开馆。

时代的车轮不停,云南省博物馆也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从最初的云南图书博物馆,到后来在昆明文庙正式成立,以及在圆通寺里的临时"居住",再到位于东风路五一路118号的"昆明十大地标",以及现如今的广福路6393号新址,都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迁以及珍藏的历史文物的悠远与沉淀。

几十于载的努力,云南省博物馆不断发展成熟,获得了诸多殊荣。2007年5月18日,云南省博物《滇国——云南青铜文明陈列》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07年6月,云南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云南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十五家重点博物馆"之一;2016年《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特别展览》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

【如今的模样】

如今,云南省博物馆占地面积15亩,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现代化展览及活动设施。展览方面,六大基本陈列《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风云百年——近现代时期的云南》讲述了从古至今云南大地的悠久历史;专题展览《窑火斑斓——云南省博物馆陶瓷精品展》展示了云南省博物馆藏的精品瓷器;位于一楼的4个临时展厅常年展出不同的精彩展览。

截止至2017年12月,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22666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09件(套),二级文物1389件(套),三级文物12407件(套),一般文物168413件(套),未定级文物39776件(套),自然标本文物4166件。这些藏品包括书画、青铜器、宗教、邮票、钱币、金银器、玉器、漆器、织绣、契约文书、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历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遗物、少数民族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近现代工艺品、自然标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国家赠送给省政府领导的礼品等,可谓类别繁多,收藏丰富。建馆至今共举办展览400余个,年观众接待量超过100万人。

【六大基本陈列】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云南古代历史缺乏史料记载,导致许多历史阶段仿佛戴上了神秘的面纱。云南省博物馆组建了专业的内容设计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古籍,借助现代考古发现的资料和成果,分为六个大的节点,从5.3亿年前的云南虫开始,一直到1949年云南和平解放,梳理云南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诠释云南曲折历史的渊源、流变。如此全面地展现云南的历史,这在云南展览史上尚属首次。

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

展览围绕重大地质发现、重要遗址,展示云南史前时代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展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渊源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艺术和文化差异,这个展厅是云南省博物馆新馆展览的一大亮点和重要的科普教育展览。

该展分为生命大爆发、恐龙世界、从猿到人、新石器时代4个部分。展示云南享誉世界的远古生物与地质、人类起源与民族多元格局形成原因等内容,展览以沙盘、文物、模型、影视资料、场景再现、高新电子设备等等国际前沿的技术,展示云南独特的地质发展史和地理、地貌特征及其在生物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独特的价值。

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

展览分为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形象化的展现,以及精美文物的直观陈列,做到历史感与审美效果的统一,使观众“重返古滇国”,重新认识云南青铜文化的光辉灿烂,感受云南古代文化与内地的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的连续性,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保持国家安定团结,民族和睦相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做出“以古例今”的典型示范效应。

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

展览分为汉民南迁、南中大姓、霍承嗣墓、大姓没落4个部分,以汉夷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线,选择标志性的目的在于展现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内地的紧密联系。使观众在感性了解云南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云南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

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

展览分蒙氏崛起的传奇、南诏历史的印记、大理国的沉浮、佛陀的世界4各部分,主要展示云南唐、宋时期约600年间的历史展览基本按时间顺序分割,分别交代南诏出现的背景、南诏的建立、南诏历史的重大事件和大理国的简要历史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建筑服饰和习俗等,最后以五方佛为中心的场景作为结语,突出南诏、大理国文化的特色。本陈列将在史料记录的基础上,择其要点,让观众对这南诏、大理国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发挥博物馆历史教育、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

云南多民族聚居格局早在汉代就已出现雏形,至元明清时期,汉族人口的大量进入改变了只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局面,逐步确立了以汉族为多数人口的格局。大量史籍开始出现对云南民族先民的记录,各民族开发边疆、交融、发展和演变,是云南多民族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云南行省——元明清时期的云南》梳理文献对各民族源流的资料,将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真实面貌呈现出来,以文物陈列和场景复制等手段,从历史和文化角度阐释汉文化进入云南并与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状况。

风云百年——近现代时期的云南

展示脉络依照百年历史的顺序,分为“内忧外患”、“倚剑南天”、“燎原星火”、“金沙水拍”、“滇迤烽火”、“曙光初现”6大主题,展厅空间依主题演绎出“暮色的古城”、“灰暗的战场”、“黎明的曙光”3大氛围,巧妙地结合不同材质和灯光,述说空间的故事。展厅空间一开始为T型所切割的曲折道路,曲折的墙面,带给观众紧张压迫的空间感,直到最后为开阔明亮的出口,给予观众如释重负的心情,加深观众的参观印象。

【镇馆之宝】

战国青铜牛虎铜案

By 云南省博物馆

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西汉鎏金骑士四牛铜贮贝器

by成长鸿熙

青铜贮贝器除了为当时的古滇国贵族储存用作货币的海贝外,还是权贵地位、祭祀祖先、歌功颂德的重要器物。在诸多的储贝器中,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一件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尤为珍贵。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高50厘米,盖径25厘米,经考古鉴定为西汉时期物品。该器器身作圆桶形,平底、下有足。器身上大下小,两侧有虎形双耳,虎呈向上攀爬状,张口咆哮,虎尾下垂。器盖上铸有四牛,围绕着器盖正中的柱子,柱子上立一位鎏金骑士。四头牛排列错落有致,在器盖平面上呈逆时针方向行进,每头牛双角卷曲,孔武有力。

西汉战争场面铜贮贝器

By 云南省博物馆

西汉时期滇国青铜器,出土于晋宁石寨山,发现时器身已残,只余一个器盖尚存。器盖上饰一组人物,反映了滇族与昆明族军交战的场景。雕铸人物13人,马一匹,其中一方是椎髻的滇国将士,一位通体鎏金的骑马将军,四周为一群装备精良的士兵;一方为辫发的昆明人,均为步兵,似乎装备不如滇人,已被击败。

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

By 云南省博物馆

大理国时期作品,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是佛教传入大理国后世俗化的结果。造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手结妙音天印;它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裙饰阴刻U形纹;赤足,足下有方柱形榫头,身后饰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造像面相恬静,略带笑容,身段线条优美,长裙装饰如湿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传入云南的观音造像,貌如时人,透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阿嵯耶观音,为云南所仅见,目前全世界仅发现20余尊,被誉为"云南福星"。

宋代郭熙《溪山行旅图轴》

By云南省博物馆

《宋郭熙溪山访友图》是北宋画家郭熙创作的山水画,凌云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长松乔木,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表现了寄情林泉的雅兴。画幅右上方有作者楷书"臣郭熙"三字款识,应该是他在画院奉旨所作。此图笔墨秀劲章法严整,绘制年代应在《早春图》之前,是现存郭熙传世绘画中的早期之作,是目前存世不足10件的郭熙作品之一。

元代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

By云南省博物馆

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作品,作者采用借地为雪的艺术技法表现群山被大雪覆盖,烘托出清寒萧瑟的气氛。其风格、款识和作画时间,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九峰雪霁图》相同。这件藏品是建国初筹建云南博物馆时,由云南著名收藏家高荫槐先生捐赠的。尘封二十多年,1980年中国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来云南博物馆,慧眼识宝,从一大堆已被定为"参考品"(即伪品)中甄别而出,从此成为云南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

By云南省博物馆

1963年出土于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之沐崧夫妇合葬墓,该金镶红蓝宝石冠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重320克,呈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从冠面看,其镶嵌有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20多粒,光芒四射,交相辉映。

据历史资料显示,沐崧(公元1491——公元1536)年,为明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六世孙。沐英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先后十二代、十四任镇守云南,与大明王朝共始终,可以说是明代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家族。沐英死后,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

看完这些,你应该知道云南省博物馆的"含金量"了吧,期待着,我省博物馆能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有突出的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马上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