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五千年:杨柳依依话“杨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往往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县城东北十余里处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就以杨柳为村名。2001年之前,这里是杨柳乡驻地。后来,杨柳乡并入姚寨镇。古黄河曾流经这里,再则这一带也曾是重要渡口,在近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如今,杨柳村及周边一带被人们称为杨柳古渡。

杨柳,古称杨刘,系五代、宋、金镇名,疑唐时已置。相传杨刘二氏立村,故名杨刘。杨柳历经十余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载入史册的宝贵历史遗产。

据史料记载,杨柳在唐、宋时曾为黄河重要渡口,曾为兵家必争之地。黄河流经杨柳,乃属历史上的北流第二时期,历经魏、晋、隋、唐等朝代。后周显德年间,河决杨柳,注入梁山泊,河道后绝。至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河道全部南迁,夺淮入海,其河床痕迹,至今清晰可辨。约自王莽执政期间至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河道始终没离开这段主流道。

杨柳古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据闻,小孩子淘气大哭时,妈妈一说,王铁枪来了!小孩就吓的不敢哭了。原来历史上杨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五代时期的王彦章是朱温手下的一员勇将,字贤明,寿张人,骁勇善战,随朱温驰骋疆场。每战手持两杆铁枪,冲锋陷阵,勇猛异常,人称“王铁枪”。曾与后晋石敬瑭,酣战杨柳,决堤放水,血染黄河,史称“夹河之战”。后以战功累进为澶州(河南濮阳)刺史、郑州防御史等,后封开国侯,授北面副招讨使。晋军攻破擅澶州时,掳其妻子到太原,派使者招降,他斩使者,拒不投降。后唐兵攻兖州,战败被俘,不屈被杀。

据明代于慎行所撰《杨刘辩》文中记载,梁晋年间,杨柳有南北两个城邑。当时的杨刘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马蹄形烧饼,即为那时当地名产,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据杨柳村村民介绍,杨柳的整体布局呈四方形,以两条主街交叉呈十字状依次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杨柳四周的围墙仍旧完好,上面能跑两辆马车,有东、 南、西、北四个大门。据传说,杨柳繁盛时期,有99眼井、99座庙。如今,传说中的99眼井都不复存在,庙宇也仅剩下了一些断石残砖。坐落于村南部的兴隆寺只剩下数个驮石碑的残缺赑屃裸露在地面上,附近散落着一些断残的青砖。至今这里仍有“聊城的古楼,杨柳的塔”一说。

杨柳在史前时期,即为人类的一个聚居点。镇西有青冢子遗址,吸引了无数考古学家及游人来此探索、观光。青冢子现为高达10米的土堆,呈灰褐色,面积近3000平方米。据考证,这片高地系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埋藏有丰富的文化遗物。从已发掘出的文物看,有黑陶杯、黑陶罐、灰陶鬲、红陶鬲、灰陶罐等,器物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弦纹及绳纹。在边沿泥土中,也有不少石器和蚌器。据史学家断定,青冢子当为龙山文化遗址,应在4500年前,系父系氏族公社制时期。现在,青冢子已列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不到杨刘戍,此夕冯轩过里门;前代津梁无聚落,旧家萝葛有儿孙;烟横远陇迷山气,日落平沙见雪痕;水木遗踪多所念,惟将悲泪洒空原。”这是明代吏部尚书、领太子太保衔、东阁大学士于慎行《暮过杨刘有感》中的诗篇。

杨柳是于阁老的故乡,于慎行先祖从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迁到东阿杨刘定居,今天的杨柳前屯村有于慎行率族人所立“于氏始祖西迁墓碑”,明朝万历皇帝还为前屯于氏敕建“于氏始迁坊”一座。据史料记载,于慎行(公元1545年~公元1607年),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官至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当地人至今尊其为“于阁老”。于慎行著有《史摘漫录》、《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4卷,《谷山笔麈》18卷。于慎行与冯琦、公鼐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家”,三人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他的泰山诗文,数量上超过王世贞,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足可与前、后七子相颉颃。被誉为“天下文章官,三代帝皇师”。

根据相关资料摘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