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道文化|庆阳香包:五采之绣谓为囊

门道提示|农历九月十号

香包从狭义讲,是指里面填充丁香、雄黄、艾叶末、冰片、霍香、苍术等具有芳香除湿功效的中药材粉末,外表绣以各种图案的实体造型工艺品。它形状象包,填充物又有香味,故称香包。香包从广义讲,既包括实体型香包,又包括没有填装料的各类刺绣工艺品,如刺绣鞋垫、肚兜、帽子、披肩、枕套、台布、门帘、烟包等。香包范围的扩大,既反映了历史的演进,也反映了劳动妇女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

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甘肃庆阳的一种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庆阳香包刺绣起源于古黄帝时代,初创于岐伯之手,发展于秦汉唐宋年代,成熟于明清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既粗犷豪放,又精细纤丽;既浓烈娇艳,又清纯素雅;既是大写意,又是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古老;色彩大红大绿,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沉重,形态稚拙传神。绣工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

香包在《诗经》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说明早在约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礼记》云:“五采谓之绣。”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自然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礼记、类则》载,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说明香包还有礼仪作用。

在甘肃庆阳,香包被称为“绌绌”或“耍活”,风格粗犷夸张,呈现出典型的民间刺绣艺术风格。据说,这里的香包初创于黄帝时代岐伯之手,数千年来代代相传,明清时达到鼎盛。2001年,文物专家对庆阳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搬迁时,发现了一只刺有变形梅花、荷花及缠枝花纹饰的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美誉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而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则是香包的鲜明艺术特色。庆阳香包的图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丰富的意蕴:老虎狮子象征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保平安;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的坚贞甜美;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在庆阳农村,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为香包刺绣的题材。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家们,凭着一针一线一把剪刀,就把活灵活现的龙、凤、金鱼、小老虎、狮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蝎子等图案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里把玩欣赏,以此寄托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