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作为能够和刘备曹操相抗衡的一方霸主,为何常常被人所忽视

现在我们提起三国都知道当时有三方势力共分天下,分别是时称奸雄的曹操以及有着皇叔之称的刘备和占领江东的孙权。从道理上讲三分天下,三个主公占据的戏份应该都差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历史上来说还是小说演义里面来讲,曹操和刘备的出场次数远远多于孙权,并且介绍的也比较详尽,仿佛只有他俩才是三国时期的主角,到了孙权这里史官们都非常惜墨,都没有过多的描述,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关于孙权的记载和描述都不是太多,所以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孙权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是一个靠着父兄两代打下来的基业才能勉强占据江东的富二代,本身又是谋略平平胸无大志,只知道守住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其实不然,事实上的孙权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霸主。理由如下:

自古以来都盛传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守江山要比打江山难得多,因为想要打下来一块江山只需要一鼓作气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简单点儿来说就是不怕死就行,而守江山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包括内政军事外交等等。尤其是在三国乱世群雄争霸这段时期孙坚孙策二人本身就是武术高手手下又有一部分能人所以就创下了江东基业,但是这俩人都是死于非命过早而亡,就把一个刚建立好的还没有稳定的江山交给了一个尚未成熟的幼主孙权。

孙权上台之后其实是很艰难的,首先江山是他父兄两辈打下的,他年纪幼小没有什么战功所以就不能服众,而且这些手下人还都是跟随他的父亲征战的老将,辈分又比他高,又不能用一些狠的手段,小小的孙权能够用合理的政治手段把内部问题给解决掉,把江东基业整理的非常稳固,在治理天下这个层次上远远比其父兄做得要好。

记载孙权最多的纪录大多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这场战争作为三国中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也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直接因素,正是这场战争打完才使得曹操的统一天下大业的梦想破灭。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合力破曹,大部分人都把这份功绩记到了诸葛亮或者周瑜的头上,却忘了周瑜之所以能够在前线放开手脚指挥战争,背后完全是孙权在力排众议鼎力支持下的功劳。当时江东文武对于是否要联刘抗曹意见不一,最终孙权听从了鲁肃的意见下定决心鼎力支持决战才能够有后来的局面。当时孙刘两家的兵力加起来都没有曹军的十分之一那么多,能够下这种决心的孙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君主。

再后来吴蜀联盟破裂,孙权在陆逊大败刘备军队之后不仅没有主动追击,反而遣使送礼求和,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但是你们都错了,孙权这种能够忍一时之长短正是其有远见的表现。因为他知道要想稳固住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必须联合刘备,蜀汉若是灭亡,东吴怕是也难以长存,故而他在大败刘备之后为了大局竟然愿意委屈求和,这份胸襟这份远见可以说是非常牛的。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孙权都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霸主,但是因为整个三国时期曹魏都是主力角色,而刘备又是挂着个汉室宗亲的旗号,所以关于他们两家描写的都是较多,而孙权是个野路子出家没有什么背景,又不是实力最强的,所以关于他的描写就相对较少了一些,但是他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你觉得孙权怎么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