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船,仅打捞就花了近3亿!

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历经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的变迁,海上丝绸之路渐渐消失。

六百年后,丝路沉船出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再次重现在世人面前。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从而将原本深埋在海底的一个个历史碎片重新捡拾起来。

据专家推测,仅在南海就有2000条以上的古代沉船,其中大部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商船。

“南海I号”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水下考古成果。

因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号称史上最牛沉船的“南海Ⅰ号”,是宋代一条满载货物的沉船。

当时从中国的东南沿海港口装货后,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于海底。

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后,于2007年经整体打捞,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这个计划如此宏大,以至于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看到这个方案时连声说,“不可想象,这只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

今天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内的水晶宫时,沉箱内偌大的船体,已经清晰可见。

船被横纵隔板有序分成若干舱,每个隔舱内堆积着瓷器、漆器等文物。

据悉,按照“整体打捞、原址保护、整体展示”的保护方案,如此庞大体积的沉船,加上水晶宫1.5亿的造价整个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远超打捞预算的1亿多元人民币。

而花费如此高成本的打捞,是因为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台山海域),所在海域水深约24米,海底为淤泥底质,水下能见度差。

所以,2007年在对“南海I号”的打捞发掘中,采用了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案。

为了完整保护“南海I号”沉船,考古队更是专门进行了潜水训练,更别说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可见难度之大。

在2007年之后,在2009年、2011年又经过了两次试发掘。

在2013年11月28日,“南海Ⅰ号”启动正式全面考古发掘。

从1987年到现2007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I号”的沉船已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标志,它的发现和打捞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奇迹和波折。

所以这项打捞发掘工作不仅是“南海I号”重见天日,更是水下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重要的水下考古成果。

从发现、打捞到清理、保护的每一个阶段,广东南海宋元沉船“南海I号”一直备受瞩目。

历经10年的发掘,截止到2017年,“南海Ⅰ号”出土、出水器物包括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

总共文物数量21000余件套、标本2600件。

其中既有船货,有船上的生活用具,也有旅客所携带的物品。

出土的这些文物究竟有多壕?

用专家的话形容就是——“满船尽带黄金甲”,专家估计,古船的文物价值超过千亿美元。

光出土的铜钱就高达17000多枚,更有金手镯、金腰带、黄金戒指等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

△“南海Ⅰ号”上的金饰

不说金银器,单是瓷器,已经发掘出的就已达一万多件。

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经过全面打捞,这些海捞瓷等文物今天存放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

人们可以走进这个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一睹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以及系列珍贵文物。

它们不仅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海外贸易史、陶瓷外销史的重要见证,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证物。

部分出土文物赏析

△宋福建磁灶窑绿釉印花碟

△宋福建德化窑白釉四系罐

△宋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叶脉纹碗碟

△宋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芒口碗

△宋浙江龙泉窑青釉菊瓣碗

△宋代瓶式砚

△波斯手镯

△波斯金腰带

△“南海Ⅰ号”上的金饰

△宋铜钱

△宋福建德化窑青白釉印牡丹纹六棱带盖执壶

△铜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