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看不起武圣关羽?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次赵匡胤到武成王庙去看历代名将,觉得很不爽,于是就让白起、张飞等人在内的22位名将集体“下岗”了,将他们都搬了出来。赵匡胤的理由是,白起这样连降军也杀的人,不配受飨。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在这批“下岗”的人员名单中,口碑向来极好的关羽居然也赫然在列。

武成王庙,简称“武庙”,旧称“太公庙”,专门祭祀吕尚的庙宇,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废止于明太祖洪武年间。

唐朝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吕尚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唐肃宗上元元年尊太公望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的文宣王庙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当时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关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东汉末年的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国,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魏国,曾围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中原震动,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

然而赵匡胤为什么看不上他要让他下岗呢?

关羽极度自负,心胸狭小,而赵匡胤本人则是率直、宽容且极度自信的一个人。

他的“杯酒释兵权”很有名,没用刘邦和朱元璋的伎俩去屠杀功臣,同样可以达到目的;他对投降的俘虏也十分优待,五代十国中很多被他征服过的小君主,后来都生活得很好;另外,有宋一朝不杀文人的规矩,就是他立下的。

关羽在这方面则着实差劲,目中无人,在蜀汉阵营中几乎没啥朋友,尤其是和文人搞不好关系。按《三国志》中记载,关羽重士卒轻士大夫,性情傲慢,必不能久,是将才而不是帅才。在军事上盲目自信,他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而因天气原因偶然得到荆州,竟然沾沾自喜,这是他性格导致失败的原因一;依仗刘备恩宠,欺凌糜芳、傅士仁,就连刘备的义子刘封也不放在眼里,政治上弱智,这是他性格导致失败的原因二;拒绝与孙权联姻,目光短浅,逞一时之快,造成孙刘联盟瓦解。

而且关羽有投降和与人争妻的污点,出于对巩固统治的需要,赵匡胤自然不希望手下的兄弟去学关羽。

首先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反正投降就是要挨骂的。和别人争老婆就更不对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会造成兄弟、朋友反目成仇的,这对国家事业的稳定绝对百害而无一利。

赵匡胤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当时还在后周当将军的他,根本就没想过投降;后来当了皇帝,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没和兄弟争,母亲杜氏一句话,弟弟赵光义就接了班。至于后世传说的“烛影斧声”故事,疑点太多,无从考证。就算是真的话,那也是弟弟赵光义的问题。

关羽“万人敌”不假,可这跟带兵打仗又是两码事了,终其一生都没打过几场像样的胜仗,最后连荆州也丢了,毁了蜀汉的根本。赵匡胤就不一样了,自身武艺高强不说,带兵打仗还是一把好手。

还没当皇帝前,他就曾以大将的身份参加了多场战斗,收复了不少的北方失地。在位17年时间着重以军事力量,荡平了南方诸多小国家,从而使得北宋王朝没有成为继五代之后的又一短命王朝。这一切,足以说明赵匡胤有韬略,有眼光。

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不知赵匡胤看到这样的情况会作何感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