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士一人与美坦克师缠斗八小时创下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

谭秉云,1923年11月13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白沙镇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不畏艰险跳进河里为突击部队推船架桥,在激烈的战斗中顽强战斗了几个昼夜,荣立三等功;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随部队入朝参战。

《志愿军英雄传》与《抗美援朝英雄纪念集》均记载:“谭秉云,四川省江津县人…… 在金化东南三九0高地阻击敌人,战功卓著。以手雷击毁敌人坦克三辆,打退敌人坦克群的进攻,阻止敌人八个钟头未敢前进一步,对部队、机关、后勤的安全转移起到了重大作用。1951 年9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民机关特决定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英雄’。1952年10月 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那是1951年5月的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已经七个多月,就在这短短的七个多月时间里,志愿军官兵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了五次战役。在第五次战役的后期,“联合国军”利用我志愿军前突太猛、战线延伸太长的机会,出动大批机械化部队,猖狂北犯,企图与一支已突破我军北汉江防线的摩托化部队会合,以切断江南我军后撤之路。

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骄横地向记者宣称,他将要创造一个类似于他的前任麦克阿瑟曾经创造的“仁川登陆”那样的辉煌战例,而这一次吃亏的,不是北朝鲜人,而是中国人。

这个令中国军队头痛的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不光口头上骄横,在战场上也确实给我志愿军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局面,可以说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境地。尚在汉江以南的我志愿军大部队、机关和后勤部门奉命火速北撤,以免被敌人围歼。

为确保汉江南岸的我志愿军部队安全渡江,谭秉云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某部从东线星夜疾进,赶到金化东南40公里处的390高地,紧急构筑工事,以阻击进犯之敌。他们的任务简单而明白:不惜一切代价,为大部队安全过江争取更多的时间!

谭秉云作为老兵又是班长,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深知这次阻击任务意味着什么。赶到390高地后,即刻带领全班战士到指定地点构筑工事。5月24日傍晚,谭秉云让战士们留在山腰上的战壕里,自己带着新战士毛和到390高地下面的公路巡视。并在公路旁边挖起了散兵坑。谭秉云选择这地方,是因为这一段公路很窄,一边是小河,另一边是山岩。河岸和岩壁都很陡峭,打坏敌人一辆坦克,其余的坦克很容易被堵塞。

一切准备停当后,谭秉云睁着警惕的眼睛,注视着公路尽头。不知过了多久,只见远处的天幕掠过一道道光柱,一阵引擎声也由远及近,谭秉云判断是敌人的坦克到了。随着那些庞然大物从远处疾驰而来,毛和有此紧张地问:“班长,看清有多少辆坦克了吗?”。

“还看不清楚。”谭秉云说,随后又安慰毛和:“别紧张,沉着气!”

话虽如此,可坦克每前进一米,谭秉云的心就揪紧几分。五米、三米,毛和只见班长手一扬,手雷疾速飞出,成弧线向当头的坦克砸去。“轰!”的一声巨响,手雷命中目标,但也是只将坦克的前灯炸烂,坦克一边毫无目标地开炮,一边继续向前驶。

谭秉云急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这家伙过去!他不顾一切地冲上公路,朝坦克追了过去,对准它的屁股甩出了第二颗手雷,猛烈的爆炸声中,坦克瘫痪了。谭秉云也被一块弹片击中。毛和飞快跑上公路,抱住谭秉云大声喊叫:“班长,班长!”这时,一串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开。谭秉云一把推开毛和,急声叫道:“快,快打第二辆!打!打!”谭秉云一个翻身滚到公路上,端起自动步枪对着坦克猛烈扫射。为的是吸引敌人的火力,让毛和有机会靠上前去将坦克炸掉。

果然,敌人转动炮塔,炮弹、机关枪子弹一齐朝谭秉云这个方向打来。趁此机会,毛和绕到坦克后面扔出手雷,将坦克炸毁。谭秉云迎面跑了上去,看见后面的一长串坦克正拼命倒车逃跑。

眼前这段公路已经被成功堵塞住了,其余的坦克不会轻易进到这里,要想收拾它们,必须到前面去截击。于是,谭秉云向前走了大约100多米,他看中了路边一处地形。这又是一个打伏击的绝佳位置,一边是山岩,一边是陡坡,陡坡接近路面的地方长着一笼笼密密簇簇的野葡萄,躲在里面,既能隐蔽,又能观察到南面公路上的动静,即使被发现了,这里也是一个死角,炮弹、子弹打不着他,想用履带压他也不可能。

谭秉云躲藏到选好的地方,让毛和回去多准备些手雷,自己单枪匹马在等待敌人到来。天亮了,美机从空中对390高地进行狂轰滥炸,山头上碎石泥块飞溅;地上,一串坦克拉开十来米的距离,“嘎嘎啦啦”地碾了过来,浓浓的尘土伴随硝烟铺天盖地笼罩了公路。

谭秉云手里只有一支枪和三颗手雷,此时的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对付的是美军的一个重坦克师,更不可能清楚,他将要创下的奇迹的价值和意义。只见他扒开葡萄藤,爬到前面的公路边上,拨出手雷的插销,将手雷向从他面前驰过的第一辆坦克的尾部掷去。当手雷还在空中打滚的时候,他又飞快地回到了葡萄丛中。

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过后,谭秉云探头望去,挨了手雷的坦克已燃起了火光,公路上一片混乱,大炮机枪一个劲地胡乱扫射。后面的坦克都在拼命地倒车,美军装甲部队北进的道路被谭秉云成功地堵住了。

一个月后,在志愿军英模大会上,27军军长邱会作紧握着谭秉云的手说:“谭秉云呀,你这位孤胆英雄,是天底下最大的救命菩萨呀!你把美25师堵住了8个钟头,我们的大批同志才得以安全地撤过北汉江啊!”

谭秉云的英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广为传颂。可是谭秉云所在的家乡川东地区,由于建国初期交通不畅,消息闭塞,家乡人民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出了一位保家卫国的大英雄。1953年谭秉云转业回到阔别巳久的家乡,某天他上街办事时碰上了一个在县委机关工作的朋友。朋友问《人民日报》上登载的那位反坦克英雄谭秉云是不是他。这一问才惊动了县里的领导,领导把谭秉云叫县里,验看了证件、勋章。为慎重起见,又发电报到谭秉云所在部队核实。得到部队证实,家乡人民才知道《人民日报》上的反坦克英雄谭秉云就是江津人自己的优秀子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