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生为蜀忠心耿耿,武功谋略过人,为何诸葛亮死也不放过他

刘备刚刚在四川站稳脚跟,就封赏了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叫魏延,很被看好,做了朝廷的镇远将军,负责看守国家的政治中心。他的武功特别好,也很有才能,对于领兵打仗和军事谋略这一块,有着自己的很独到的见解。

刘备去世前再三嘱托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守住蜀国。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也很感激,当场就表示愿意肝脑涂地,后面还写了前后出师表来感念先帝。关羽张飞接连去世,蜀中的大将就不算很多了,魏延就此开始走向了权力的核心位置,不用再一直固守一方土地,可以开始领兵打仗,开疆拓土了。

相对于诸葛亮的怀柔政策,魏延更倾向于以暴制暴,他的功勋都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因此他更相信打仗就是要靠武力值。他不愿意按照诸葛亮的安排,慢慢的等待时机,在他看来,能够抓住可乘之机,迅速扩张才是正确的做法。两人的政见不同,但是诸葛亮比他官大呀,当然可以碾压他一头,直接否决了他的看法。

现在的诸葛亮站的位置不同了,以前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军师,站在军师的角度上,自然会觉得怎样做最有利,选择一个最好的选项。现在自己做了老大,要顾虑的东西就多了,群臣之间的交往,朝堂之间的暗波流转,以及一些其他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要顾虑的事情多了,也就没有了年轻时的勇敢,做事情都是想要先顾好蜀国现有的土地,然后再考虑开疆拓土的事情,因此十分反对魏延这种不要命的打法。

正是因为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让诸葛亮也失去了一些战斗的先机,致使蜀国一直没有发展强大起来,错过了最合适的时机,被后来的人赶超。魏延对于现在畏首畏尾的诸葛亮十分看不惯,又总是被人家压一头,心里那个生气呀,刚开始的时候还憋闷在心,但到底是个热血糙汉子,忍不了的时候,甚至就直接数落诸葛亮,你看看你这个人,我让你按照我的说法了,你不听,现在这样子怪谁,要是听了我的意见,你至于会变成现在这样吗?

诸葛亮对于他这样样子,也是十分担心,害怕他坏了蜀国的大业,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压制他,自己去世了可怎么办呢?于是就在临终之前,告诉手下,这个人有反骨,害怕他是要造反呀。于是,诸葛亮一死,手下的人就找了个借口杀死了魏延。这就是这个忠心耿耿的魏延的一生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