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设计制度拿唐朝当成反面教材,结果就矫枉过正,拖垮财政

话说宋朝创建各种制度的指导原则,那又要说回五代的乱世,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在这种乱世里成长,深切感到,这种局面都是唐朝失败造成的,所以他们制定的政策,都以唐朝为反面教材,唐朝怎么灭亡,他们就怎么规避,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针对晚唐时期武人掌权而导致的藩镇割据乱象,宋朝开出了两项对策:一是推行文治主义,重文轻武,抬高文官,压制武官,文人在宋朝,地位非常高,也许是史上最高,相反,武人的处境相当惨淡,因此,整个宋朝所出产的名将,屈指可数。

宋朝搞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把国家从唐末和五代的乱世当中一点点解脱了出来,但不得不说,宋对唐的拨乱反正,有点过头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宋代制度的弊病。

宋朝设计的这些制度实施数十年后,便浮现了一大堆问题。一是军队,宋朝的军制属于常备军制,这不同于唐朝前半期的兵役制,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雇佣兵制,不同于蒙古的全民皆兵制。在常备军体制之下,中央与地方的军队加起来超过了一百万,军费开支成了财政的一大负担,书中指出,宋仁宗时期,因军饷拖欠和待遇恶化而激起的军队暴动,比因饥馑和恶政而激起的农民暴动还要多。与此同时,宋朝的军队,尤其是中央的禁军,战斗力极其低下,堪称史上最弱,小岛毅写道:“不论是开封还是临安的禁军,在少数民族军团面前,都脆若琉璃,一碰即碎。”

另一个问题,则在官僚体系的臃肿,当时有一个词,叫“冗官”,冗就是多余的意思。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科举制规模的扩大,唐朝每届科举考试,只取进士三四十人,宋朝动辄取四五百人;另一个原因在于,宋朝对宗室、重臣弟子特别优宠,随意授予官职,如果你属于赵姓的皇族,恭喜你,七岁就可以入仕,有人甚至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阶,并领取俸禄,有一个数据,称宋仁宗时期,中央内外属官已经超过一万七千人,这是什么概念呢,唐太宗时期,曾将中央政府官员从两千多减至六百三十四人,而别忘了,宋朝的面积比唐朝小得多。所以这一比,宋朝官吏队伍的过分庞大,就非常明显了,冗官一多,势必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其次,官员的工资与办公经费大大增加,这也就是“冗费”,最终导致财政举步维艰。

基于此,宋神宗时期,不得不启动变法。变法的总设计师,我们都知道,是王安石。不过王安石变法,并未直接针对官僚体系,他所提出的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募役法、保马法等,听听名字,可知集中于民生。批判者往往认为这些改革的实质是“与民争利”,小岛毅对此不以为然。我也觉得,王安石的出发点,绝不是掠夺老百姓的利益,而是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为政府创造财富,为民众提供方便,其目标在于双赢。只是一来操之过急,二来落实不力,以致于事与愿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