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是如何帮助刘邦逃过一劫的?项羽在巨鹿之战如何大败秦兵?

秦末大乱,忍辱负重但知人善用的刘邦击败项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当上皇帝后他回老家省亲,衣锦还乡的刘邦留下一首气吞万里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只是个地痞小流氓,没什么文才,他在歌里所谓的“大风”很可能是实写,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大风确实帮过他。

刘邦看似在劫难逃,此时“老天”却出面帮助了他,就在楚兵布阵已经完成“铁桶”式的包围之际,刘邦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这一事件就是:“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楚军大乱。”司马迁颇为同情项羽的失败,不过他笔下的这些文字却极为生动地再现了沙尘暴骤起的场景,证明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威力巨大的沙尘暴!它将树木吹折、屋顶揭开,连砂石都给吹起来了,白天变成了黑夜!有意思的是,“大风从西北起”,从风向来说,与近年来沙尘暴科学监测资料所见,即春季沙尘暴与西北气流有关的情形也有共同之处。

二年闰九月,章邯击败赵军,攻占赵都邯郸。赵王歇、赵相张耳由信都退守巨鹿城。章邯以王离部20万人包围巨鹿,自率20万人屯兵巨鹿南之棘原,修甬道补给王离军。赵将陈余、张敖、燕将臧荼、齐相田都等先后率军令巨鹿外围救赵,但畏惧秦军,不敢出战。巨鹿守军兵疲食少,危在旦夕。赵王歇遣使求救于楚军。为避免反秦武装力量被各个击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5万楚军北上救赵。三年十月,楚军兵抵安阳,宋义驻兵46日不进,企图坐观秦赵相斗,待其两败俱伤,然后取之。

点评巨鹿之战:

1、农民军以无比英勇顽强的气概,正确适宜的作战指导,一举歼灭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农民战争的战局,对于灭亡秦王朝反动腐朽的统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项羽以劣势兵力成功地实施分割、围歼战术,发扬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大败秦军,是灭秦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其优秀作战指导艺术和勇猛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的称颂和借鉴。

鸿鹄歌

【原文】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鹅飞向天空,一下能飞数千里(高)。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将它怎么样?即使拥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样?

注释

⑴鸿鹄:天鹅。《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⑵举:振翅高飞。

⑶翮:“鬲”本指空足陶器,引申指“空心”。“翮”的本意是“羽毛中间的空心硬管”,诗中指羽毛。《荀子·王制》:南海则有羽翮齿革。

⑷就:成,丰满。

⑸矰:“曾”意为“重复利用的”、“二手的”。“矰”的本义是“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缴:“敫”意为“从一点扩散到广阔空间”。“矰缴”在诗指“猎取飞鸟的射具”。

【作品鉴赏】

《鸿鹄歌》“四皓”与刘盈同车四游,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孚众望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用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刘盈,确立刘盈为太子,是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时的事。刘邦后来发现,刘盈过于“仁弱”,担心他难以继承皇位。他很喜欢赵王刘如意,觉得刘如意很象他。但是,刘盈是“嫡出”,吕雉所生。刘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废嫡立庶,是件大事;况且,吕雉又是他的元配,曾经患难与共,他一时委决不下,多次征求亲近大臣的意见。但是,大臣中多数是刘邦的故交,和吕雉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宠以外,绝没有吕雉那样的“群众基础”。所以,包括留侯张良在内的一班老臣,都劝刘邦不要免去刘盈的太子地位。刘邦看到大臣们拥戴刘盈.认为他象鸿鹊,甚至“一举千里”,那是受了蒙骗。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说的还是刘盈,刘邦仍被假象蒙蔽着。吕稚知道刘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贵”的道理,谁的儿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无上尊贵,于是她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频繁的幕后活动,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张良帮助。最后,她就按张良的主意,让刘盈去巴结当时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儿正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这四位是顶尖的世外高人,人称“四皓”,即四颗明星。张良就让四个老头儿当太子的老师。“四皓”曾拒绝过刘邦的遨请,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却同刘盈同车四游,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孚众望。

《鸿鹄歌》刘邦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面对戚夫人的哭泣,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刘邦病重以后,自知大限不远,曾又一次和大臣们提到接班人问题。大臣们除了陈说利害以外,都对刘盈极口称赞,使刘邦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当他把这一情况告知戚夫人时.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刘邦宽慰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鸿鹊歌》,就是这样一首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歌。

《鸿鹄歌》情真意切,巧用比喻,仍是楚辞遗风,联系史实去读,不乏感人的艺术力量。

【名家点评】

清·张玉谷:凄凄四句,脱节暗转,盖络冀其变两意为一心而白头相守也。妙在从人家嫁娶时凄凄啼哭,凭空指点一妇人同有之愿,不着己身说,而己身在里许。甩毛能于占身分中,留碍勾留之意,最为灵警。

作者介绍

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历任沛县泗水亭长、沛公、砀郡长、汉王。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去世,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对刘邦的评价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中文名

刘邦

别 名

刘季

国 籍

汉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

出生日期

前256年冬月二十四(12月28日)

逝世日期

前195年四月二十五(6月1日)

职 业

皇帝、政治家

主要成就

斩蛇起义,推翻秦朝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主要成就

设立典章,设立制度

消灭诸侯,维护统一

代表作品

《大风歌》《鸿鹄歌》

庙 号

太祖

谥 号

高皇帝

在 位

称王5年、称帝8年

陵 墓

长陵

史书记载

《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

封国称王

汉王(前206年-前202年)

建汉称帝

汉帝(前202年-前195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