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一高官说:朕赐你配享太庙,高官:我不稀罕,结果抄家惨死

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常被人们提起,很多人都说满清误国,其实清朝历史上也有不少贤明的君主,只是后来固步自封,错误的判断了世界形势,导致自己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列强瓜分为殖民地。

清朝中期,康雍乾三位君主在位期间一度出现盛世,为人所乐道,这一阶段也是民俗文化的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很多清宫戏描述的历史背景就是这一时期,除了这些君主之外,很多知名大臣也为人津津乐道。

张廷玉是一位奇人,历经三朝,在满人主导的朝廷当中风生水起,三朝元老张廷玉在雍正年间就已经位极人臣,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辅导未来帝国接班人,张廷玉为人正直,做官也是如此,总有一腔为民为国的热血,位高权重却从不张狂,凡事都做的井井有条,处理政事非常谨慎。

正是他的这些习惯,为官五十载屹立不倒,不过这个深谙做官之道的人最终却没有好下场,因为他触犯了所有皇帝的禁忌——拉帮结派,扶持亲信势力。

张廷玉出身官宦世家,家族中出了不少能人,据说鼎盛时期在朝为官的就有三十人之多,父亲是大学士,张廷玉从小就跟随家里的长辈学习,长大之后不负众望成为朝廷栋梁,而且张廷玉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精通满文。

正是对满族文化的了解加上学识渊博,最终得到皇帝恩准做到了礼部尚书,并且还成了众多皇子的启蒙老师,别小看了这层师生关系,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古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深入人心,况且还是皇室子弟的恩师,这是许多读书人毕生的追求。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张廷玉成了皇帝的好帮手,雍正在位期间几乎离不开他,张廷玉自己就曾说道雍正对他寄予厚望,一方面是自己学问渊博,再者张廷玉的父亲原始雍正的老师,两人之间还有这层关系。

雍正给了张廷玉绝对的信任,雍正后期每当身体不适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属于皇帝的政务交给他代为处理,张廷玉对此也习以为常,深受宠爱的他并没有因此就变得目中无人,反而更加小心翼翼应对那些眼红之人,时刻提醒自己可能会被人恶意陷害,这种谨慎多次救了他的命。

后来张廷玉的儿子参加科举,名列探花,对于很多学子和家庭来说这是光宗耀祖的喜事,不过对于张廷玉来说却不见得,得知儿子的名次之后他马上面见皇上,说明儿子的不足,主动要求把名字从三甲当中剔除。

这样做的原因还是害怕会有小人从中作梗,借助儿子的问题搞小动作,就这样走一步看两步,张廷玉安稳的度过了许多年,谁也没能扳倒他,年过花甲的张廷玉又被任命主持编撰《明史》,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耗费了他大量心力气,做完之后就打算辞官养老。

几年之后,已经七十岁的张廷玉正式提出退休申请,当时宫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七十岁就应该告老还乡了,很多人看来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过皇帝却意外拒绝了。

皇帝给出的理由也合情合理,大致意思就是他做官数十载,功劳甚高,就这样回家未免太过委屈了,还要给他享有太庙的权力,张廷玉一听就急了,连忙说道:“配太庙也一样能退休啊,前朝刘基不就是这样吗?”,他没想到自己情急之下的话语却被皇帝抓带了把柄。

刘基表面上是被放回家乡,实际上却被暗中害死,乾隆认为张廷玉这是在讽刺他做人不厚道,虽然当时没有发作,但是坚决不让张廷玉辞官,这件事对张廷玉来说一直是个解不开的心结,他哪里想到同样是他灾难的开始。

后来身体实在不适合继续当官的张廷玉被放回了家,乾隆履行了让他享受太庙的诺言,心想着张廷玉肯定会千恩万谢吧,哪成想张廷玉仅仅派儿子代表自己向皇帝谢恩,乾隆脾气上来了,也不管张廷玉究竟多大年纪,执意要他亲自前来。

朝中许多大臣得知之后,就秘密告知张廷玉,生性谨慎的张廷玉立马慌了,还没等到皇帝圣旨就跑去谢罪,反而弄巧成拙,要知道皇帝此时还没下旨呢,难不成在朝中有张廷玉的耳目?猜忌心非常重的乾隆顾不上师生情谊,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抄了他的家。

可怜张廷玉一生谨慎,偏偏到了退休的时候捅了娄子,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厄运,张廷玉的墓园现存于桐城市西北龙眠山腹地,占地7000多亩,十年动乱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后人评价其“公以一名相子,迥翔卿贰,文学经济,已锡然负台辅望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