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尧舜"末代皇后隆裕,死后降半旗得到国葬待遇

1913年2月22日,正月十七,硕大的紫禁城内正在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太和殿正面扎起了一座三门四框式的素彩灵龛,顶端正中挂着一方题有"女中尧舜"的大匾。殿壁四周挂满了挽幛、挽联。其中副总统黎元洪的挽联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

随着清帝的下诏退位早已变得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到底是在为谁做这一场如此隆重的葬礼,引得着清朝玄色袍褂与民国西式大礼服的官员并肩出入,冠盖如云?而"女中尧舜"的盛誉又究竟所指何人?她因何而终?

时间退回到当日凌晨紫禁城太极殿内,一位面色蜡黄、瘦骨嶙峋的妇人躺在榻上奄奄一息,她就是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太医张仲元等正在紧张地为其号脉听诊。他们在脉案上写道:"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暗示她已经不久于人世。

此时,房间里只有两三个宫女和七岁的溥仪立在一旁。偶尔还能听到宫女的啜泣声。听闻太后垂危,内务府大臣世续赶来照料。据《清稗类钞》记载,当隆裕看到世续时曾吃力地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然后拉着溥仪的手,泪眼婆娑,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六岁。

有关隆裕太后,正史留下的记载并不多。《清史稿·后妃传》中也只有寥寥数语: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而流传至今的各种历史小说则津津乐道于她与光绪之间不幸的婚姻生活,以及她与珍妃之间的斗争,把她描绘成一个心胸狭窄、昏庸而愚蠢的妒妇。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推测隆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她从来没有在与光绪的婚姻生活中获得丈夫的疼爱,是一个孤独、悲惨的女人。

而这种生活使得隆裕心情抑郁,脾胃不和,肝气郁积,身体一直非常虚弱。1906年4月,隆裕就曾因脾胃积蓄湿热,外感风凉,导致头晕骨疼,腹部坠痛并且腹泻,令太医庄守和前后花了近两周时间才调理好。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辞世以后,隆裕被尊为皇太后,论地位已是万人之上。但是这时,大清国已经走向末路。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掌握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步步逼宫。段祺瑞的通电、良弼的被刺,使隆裕触目惊心,感到束手无策。

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宣统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养心殿里举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的引领下,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进殿,慢慢地走向宝座。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当众抽泣起来。她大喊:"祖宗啊祖宗……"然后流着泪签发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遴员与民军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高辍于途,士露于野。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恶因一姓之尊荣,拂万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咨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欠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退位诏书》的签发让她觉得祖宗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终断送在自己手里,心中始终含有愧疚,觉得日后无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长期的忧郁和亡国的打击终于让这个命运坎坷的女人一病不起。

1912年冬,隆裕太后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太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后,依然没有好转。不久到了1913年旧历正月初十,是她46岁生日。民国总统袁世凯派梁士诒代表觐贺,她勉强出御正殿受贺,却见梁使用的是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不免悲从中来。而其他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寥寥数人,与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不禁愁病交加。退朝后隆裕即感不支,手足如冰,盖被三四重还怕冷,病势日重一日,拖至2月21日(旧历正月十六)晚,便不省人事。

令隆裕没有想到的是,她的死不但让她能够与丈夫光绪合葬一处,还获得了生前从未获得的尊重与赞誉,甚至出现了举国哀悼的盛况。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接到隆裕去世的消息后,不仅自己臂带黑纱举哀致祭,还即刻命令国务院通告全国:"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公开赞誉隆裕太后"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

民国各地军政要员,也纷纷向清室发来唁电。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唁电称:"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舆论界也纷纷发文表示惋惜。《中国日报》云:"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细亚日报》云:"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2月14日,参议院参议长吴景濂在大和门前广场主持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盛赞隆裕太后有逊位之德,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同"共和之美","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甚至与美利坚的独立和法兰西大革命相提并论。最后哀悼大会还决定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

一代皇后就这样逝去了,有人说她是幸运的,起码她死在了紫禁城,保全了皇后的体面。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感到丝丝的悲哀,她的一生,荣辱、喜怒似乎从来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死后依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