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 汇聚十类艺术品

原标题:钜作齐现 到无锡看杨凝式《韭花帖》倪瓒《苔痕》

由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无锡博物院承办的“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在无锡博物馆中区三层展区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8日。这次展览展出了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元代倪瓒的《苔痕树影图》、元代赵孟頫的《临兰亭序》、明太祖朱元璋的御笔《手谕卷》、明代董其昌的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帖合装卷》与《岩居图卷》等重量级书画藏品。另外,祝枝山的草书《唐宋词卷》为首次全卷展出。

此次展览细分为兵戈相见、应物象形、金奢银华、人间瓷话、紫玉金砂、泥塑大千、玉成其美、文心匠韵、砚田墨海、落纸云烟、石渠之宝、吴地风雅、梁溪画史十三个单元,汇集青铜器、玉器、瓷器、佛教造像、泥塑、紫砂、金银器、竹木牙雕、文房及书画等十个艺术门类的精品。

明朱元璋《手谕卷》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蔡卫东表示,无锡博物院是由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博物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展览是为庆祝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而举办的一个特展,精选了无锡博物院院藏十个文物门类的78件(套)作品,展览虽然不是拿出该院所有文物家底,但所展文物皆代表了无锡博物院的最高水准。

明“石叟”款铜观音像

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

《苔痕树影图》是“元四家”之一倪瓒的作品,为其去世前二年所画。画之左上有倪瓒自题六言诗一首:“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末识“十一月五日余遇牧轩于吴门客邸,求赠安素斋高士并赋、壬子倪瓒”。按壬子为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倪瓒时年七十二岁。1374年冬,74岁的倪瓒在江阴染病,在好友名医夏颧家去世,先葬江阴,后移葬于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虽然不能确定这是倪瓒绝笔,但此图应为倪瓒极晚年之作。

这是一幅散于民间的作品。此图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时正值“文革”,扬州文物商店以几元钱购得置于仓库之内,由于“文革”的原因也没有对这些被称之为“四旧”的古字画进行研究。1987年,当被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确认为真迹后,消息传到了无锡博物馆,馆方考虑到倪瓒是无锡人,而作为倪瓒故乡的无锡博物馆却没有倪瓒的片纸只字,于是决定去洽商这件珍品。经多方协商,无锡最终以10万元之价从扬州文物商店购回,把此图请回故地,定居在了无锡博物馆。

明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帖合装》局部

明沈周《虎丘恋别图》

如果倪瓒的《苔痕树影图》有着跌宕起伏的经历,那么无锡博物院藏唐末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亦充满了扑朔迷离的故事。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清内府藏本

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的杨凝式《韭花帖》,现有三个版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院,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本为罗振玉藏本,今不知所在。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

无锡博物院所藏清内府本《韭花帖》高26、宽28厘米,共7行、65字。内容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无锡博物院的清宫旧藏书画,大部分原为无锡籍人士薛满生所藏。他为何会拥有这些书画呢?

这是因为薛满生早岁留学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任伪满国务秘书一职;1945年,在日本战败、溥仪外逃期间,这批文物不断被随侍人员和守卫盗卖哄抢,流落民间。当时身在长春的薛满生就顺势购买了一批清宫旧藏书画;解放后,薛满生就带着这些“东北货”回到了无锡老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