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写《基督山伯爵》灵感来自一条八卦,那我们也八卦下这本书

大仲马,19世纪法国作家,堪称200多年来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尤为擅长历史小说。大仲马具备高超的讲故事技巧,他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线索盘根错节,情节充满戏剧张力,读来酣畅淋漓,也为后世的畅销小说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雨果盛赞他“不仅属于法国,而且属于欧洲,更是属于世界的。他是法国思想的传播者。”

《基督山伯爵》往浅里说是一个复仇故事,融合了爱情、阴谋、越狱等元素;往深里说,是一个个体自我救赎的过程,从以为可以替天行道到顿悟人性的缺憾,最终回归平凡的生活。《基督山伯爵》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也精准地记录下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以及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

有人问过大仲马:“什么是历史?”他回答说:“历史就是那枚能让我把小说挂上去的钉子。”他借历史这个大舞台来上演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为后世读者编织起无限遐想的美梦。《基督山伯爵》同样批判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凉薄,而基督山伯爵在展开个人复仇的过程中也在对抗社会的不公。

先看看背景,1844年的法国,执政者是开明的路易·菲利普一世。他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和周边国家达成和平协议,国泰民安的环境下,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随着资产阶级的地位水涨船高,报刊对这部分主力读者自然不敢怠慢,要想方设法吸引住他们。祭出的一大法宝就是连载小说,读者为了了解最新的故事进展,只能天天买报纸来看。

《基督山伯爵》最初就在《辩论报》上连载了一年半。要写出精彩的连载小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故事一定要跌宕起伏、出人意料,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一直追下去;作者还需要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不动声色地重复交代前情内容或者人物介绍,因为有些读者中途才开始看连载,并不知道之前的故事情节,需要这样的“前情提要”。

大仲马的高产除了自身创作欲旺盛之外,还有个原因,他雇佣了捉刀人,或者说助手。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叫做奥古斯特·马凯。《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都应记上此人的功劳。两人为了版权纠纷还闹上过法庭,最后大仲马支付了14万法郎,要求马凯放弃所有作品的署名权。后世研究显示,两人的合作模式大致是这样的:大仲马确定主题和故事大纲,由马凯负责搜集历史资料,撰写初稿,大仲马接手润色,让故事和语言变得更加生动、精彩,我们最终看到的就是大仲马打磨后的版本。

《基督山伯爵》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一条八卦新闻,大仲马就是从一条花边新闻中得到了灵感。一个名叫皮埃尔·皮科的修鞋匠即将迎娶美丽富有的寡妇,却遭友人妒忌,被诬陷为保王党间谍,锒铛入狱。出狱之后,他用了10年时间伺机复仇,数次得手之后,修鞋匠最终被一名仇人一刀捅死。

《基督山伯爵》中很多地点和人物都真实存在,基督山岛位于科西嘉岛和意大利之间。正是在1841年,大仲马陪伴拿破仑的侄子同游小岛时,萌发了创作灵感。

阿里帕夏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一开始只是奥斯曼帝国境内一个小地方的武装势力,后来依靠帝国的帮助,开始统治约阿尼纳地区。约阿尼纳位于希腊西北部,在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都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城市。1820年,奥斯曼苏丹要求阿里帕夏返回土耳其述职,后者抗命,并纠集起希腊各地的武装力量来对抗奥斯曼帝国,终究寡不敌众,败给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大仲马为何要给主人公取名叫“唐泰斯”和“基督山伯爵”?

法语中,“唐泰斯”的读音和“但丁”十分接近,而基督山已经包含了“基督”二字。小说开头,唐泰斯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关爱父亲,对雇主莫雷尔先生感恩戴德,想要和未婚妻梅尔塞苔丝结婚生子。然而,命运开了个无情的玩笑,将他拖入绝境,他蒙冤入狱,痛失爱人,体会到了人性的丑陋,就像诗人但丁在《神曲》中进入地狱,遍历各种可怖的景象。大仲马用这两个别有深意的名字暗示了主人公从人到神,再从神回归到人的转变过程。

海黛在《基督山伯爵》中出场不超过10次,但绝非可有可无的角色。

海黛是阿里帕夏的女儿。阿里帕夏兵败身亡之后,海黛和母亲被掳为女奴,伯爵起初买下她,只是想利用她作为证人控告德·莫尔塞夫。可是,经过多年的相处,两人的关系从主仆转变为父女,又升华为爱人。很多读者认为海黛在小说中是个无足轻重,甚至可以删掉的角色,其实不然,她是作为一种情感纽带,把基督山伯爵和凡尘俗世连接起来。梅尔塞苔丝是基督山爱过的人,但她代表过去,海黛则象征着未来和希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