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汉臣从不献媚,却一跃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实情令人叹服不已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向来好大喜功,无论是六次南巡还是“十全老人”、“古稀天子”的称号,处处都在彰显他极大的虚荣心。正是因为深谙他的这个毛病,和珅这样的巨贪才得以靠谄媚讨好爬上高位。因此乾隆一朝虽然不缺贤才,但善于媚上的高官也不少,尤其是汉人高官,为获得满清统治者的青睐,更加曲意逢迎。不过有一人却是例外,他便是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

▲故宫掠影

于敏中,字叔子,出生于江苏金坛的一户官宦世家,其祖父于汉翔官至山西学政,父亲于树范官至宣平知县,曾进入内廷编书。于敏中受此熏陶,天生聪慧,五岁就开始读书认字。那时其母尚且在世,对于敏中要求严格,天天督促他的功课,祖父在闲暇时候也经常教导点拨,给他讲解《大学》。幼时经历让他很早就对儒学有了较深了解,十岁时候就可以熟读和点评《五经》。

▲清代科举场景复原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年仅十五岁的于敏中顺利通过乡试,考中举人,然而在随后的会试中却意外落榜。于敏中毫不气馁,回家请来名师继续学习,终于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被乾隆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进士,以状元身份充任翰林院编修。这一年,于敏中刚满23岁。

在翰林院的七年里,于敏中深得乾隆皇帝喜爱。那时清朝统治者入关已经多年,满汉逐渐融为一体,甚至许多满族大臣都迷上了汉文化,一言一行都深受汉人影响,逐渐忘记了满人的习俗。为重新振兴满洲文化,乾隆皇帝下令,想要参加科考的满人,必须先学好满文;想要世袭的族人,满文考核合格才能继承。

▲乾隆皇帝朝服像(局部)

对于朝堂上的汉人大臣,乾隆皇帝也做出要求,勒令他们必须学会满语,并以此作为参考,判断其对皇权的忠诚程度。此令一出,于敏中颇为上心,后来他成为当时汉臣里满文学得最好的人。乾隆皇帝发现后喜不自胜,认为于敏中对大清非常忠诚,不仅对他予以嘉奖,还将他列为满朝文武的标杆,让大家多向他学习。

此外,于敏中还有一个看家本领,更是让他受到乾隆皇帝青睐。众所周知,乾隆皇帝酷爱作诗,为能及时记录自己的诗篇,他专门令人常伴左右,随时记录他即兴发挥的诗篇。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吟诗作对于他来讲,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就像喝凉水一样惬意。数量如此多的诗,一般人很难招架,毕竟并不是每次他作诗的时候,随从人员就正好带了笔纸。

▲皇极殿乾隆宝座

然而于敏中却颇能胜任这个工作。有一次乾隆皇帝在宫里闲逛,心情愉快之下诗兴大发,便冷不丁地来了两首七言。随行众人都没有带纸带笔,但是到了晚上,于敏中却把这两首诗整理誊写以后呈了上来。乾隆皇帝接过一看,上面的两首诗居然一字不差。由此,乾隆皇帝对于敏中更加青睐。

▲《钦定四库全书》原本

需要指出的是,于敏中在朝堂上与和珅乃是对立派,他非常讨厌和珅这样的人。事实上,和珅是靠揣摩上意而得到皇帝的提拔,于敏中却能靠着自己的才干做到首席军机大臣的高位,其在位时间之长为汉臣之首,其言行举止更是百官楷模。此外,于敏中还担任四库全书正总裁,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不光为自己留下美名,更为中华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