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童心,书写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西游记》

说起西游记,大家都不会陌生,无论是这本名著本身,还是60年代由它改编的曾风靡全球的经典动画《大闹天宫》,还是80年代万人空巷的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亦或是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都是我们内心深处非常美好的记忆。

其实正如今天我们仍在不断书写、编排、改写新的西游故事一样,吴承恩所写的这部《西游记》也并非他的独创,在他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之前,西游的故事已经走过了900年的时光。

我们现在在市面上常见的各种白话版的《西游记》也是以吴承恩的《西游记》为底本进行的原文翻译,但白话版《西游记》的质量参差不齐,过于追求简单明了,致使原著中的文学价值大大消减。这也是很多阅读推广人不建议孩子阅读白话版经典名著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孩子需要尽早地接触经典,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精髓在内心生根发芽,成为滋养一生精神宝库。但原著全文100回,共70余万字,且不乏生词僻语,对于现代文阅读仍有难度的孩子们而言理解起来就更困难,那他们怎么才能从中汲取营养?这是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阅读何种版本经典名著时面临的难题。

既然白话版《西游记》不可取,那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改写《西游记》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张嘉骅这样一位名家来说,坊间多的是这种改写的出版品,既然已经有人做过,为什么他还要再做一遍,写这部《少年读西游记》呢?那是因为改写的角度不同,趣味自然也不同。这其中涉及的不只是表现故事的方法,还涉及改写者对原著的内容和精神掌握到什么程度。改写这件事不能只是“简化”,还应该是“再创作”;而所谓的“再创作”,肯定不是向壁虚造,而是把原著好好嚼过之后再反刍给孩子们。因而他创作《少年读西游记》的初衷,便是写一部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西游记》。

文学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止是文学,还是历史、社会与文化的缩影,随着读者阅历的积累,经典永远常读常新,但对于孩子们来说,第一次阅读经典的首要任务,是能爱上经典,而爱上的前提就是能够看得懂,并且读的版本要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为他们展现原著中最精髓的部分。这一点,《少年读西游记》做得非常成功。而且除了为孩子们讲述西游的故事,我们还在这套书每章结束的地方附赠了两个特殊的环节。一个是“乐读西游,趣学国学”,为小读者梳理这一章中隐藏的传统文化知识。另一个是“西游情报站”,为小读者展现西游记中设计的科学知识,帮助小朋友打开思路,学会开拓性阅读,拥有更开阔的眼界。

唐僧师徒的西行,与其说是前去取经,不如说是探索心性。一路上,他们遭遇的各种劫难,都有其象征意义。而在降妖伏魔的过程中,所遇困难每每暴露的就是“心念”问题。

作为屡获大奖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在《少年读西游记》中用儿童的视角和文学的语言,将原著中深层的内涵剖析给小朋友看,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明白这才是西游故事最核心的精神,从而真正助力他们的成长。这才是真正的大家童心。

乐读西游,趣学国学,我们相信阅读《少年读西游记》,孩子们不仅会体悟其中的传统文化,更会收获坚强的品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