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按住老子的手,气呼呼地说:别耍赖了,这次我非赢不可!

东晋人王导,在东晋开国元勋中享有如同姜太公之于西周的声望,而且在棋坛上也是德高望重。他在家里常同长子王悦下棋。王悦一贯孝顺听话,甚得王导欢心,但在棋枰上却是针锋相对,寸土不让。

有一次,父子俩为了一着棋争了起来,王悦硬是按着父亲的手不让落子,还气呼呼地说,爹你不能再耍赖了,这局棋我非赢不可!惹得王导哈哈大笑,说道:“亏得有父子的骨肉缘份,哪能就急到这个地步呢?”这就是围棋史上有名的“父子争道”的故事(事见《世说新语》、《晋书·王导传》)。

由这一弈林趣事可以看出,中国人弈棋,历来很看重胜负,甚至父子之间也不例外。

围棋中虽然也存在和局,但它作为一项竞技性活动,始终无法避免存在胜负之争。有些人好胜心强,在下棋时必然绞尽脑汁力求一胜。更有甚者,有时为了一子之得失,一局之胜负,即便亲同父子也要锱铢必较、互不相让。

围棋争胜乃人之常情,势所难免,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因子代代相传的一种本能的反映。

人类的祖先几乎从直立起身躯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严酷环境的巨大威胁,为了个体的生存和族类的延续,他们别无选择地踏上了与自己抗争的坎坷之路。就是从这时开始,争胜的意识在不自觉的状态中沉潜于人类的精神深处。

以后,随着物质产品的逐渐丰盈和自然威胁的日趋减弱,人类又开始了另一种更为残酷也更为激烈的争斗一与自己的同胞争斗。自然,这些争斗有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反动等性质的根本不同,但如果暂时略去这些,而从人类精神发展史的角度进行审视,那么,应当承认这些争斗无疑强固了人类争胜的天性并使之日益自觉,从而泛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因此,人们在围棋的方寸之地中渴求胜利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尤其应该看到,人们弈棋争胜,不仅仅出自一种人类的本能,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代偿。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建功立业、治世济民通常是第一向度,即所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现实又常常无情地嘲弄他们的追求,有心报国、无路请缨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

如果说“有志不获骋”必然导致心理失衡的话,那么,在棋局中追求精神代偿也就往往会成为恢复心理平衡的手段。换言之,现实中的挫折和失败通过棋盘的胜利得虚幻的弥补,正如晚年的陆游那样,“老惰恐作疏,时来寓琴弈”(《东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