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并非神探 但有一种无人能及的本事

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小说《狄公案》到《狄仁杰探案传奇》《神探狄仁杰》等影视剧,都无一例外地把狄公演绎成了神探,甚至某些电影还把狄仁杰演成武林高手。然而,这些终究只是“戏”而已。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既非神探,更不是武林高手,但却有一种真本事无人能及,这个本事看似简单却又包罗万象,是一种堪比后世王阳明“心学”的人生大智慧。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狄公传奇的人生经历一窥端倪。

为官数十年 救人无数

狄仁杰是山西并州太原人,明经科进士出身。在狄仁杰为官的数十年中,他所做最多的并非断案,而是救人于危难。在并州法曹参军任上,他主动要求代替母亲年老且有病的郑崇出使塞外,赢得了同僚们的交口称赞,都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在任职大理寺的短短一年中,狄仁杰审理久押在监狱,未能审结的案犯达17000人,当时的舆论都认为处理的很公正。这也是狄仁杰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断案经历,但其实也主要是为遭受冤屈的犯人平反昭雪,并非探案,而是救人。史书记载,当时有个叫范怀义的人误伐了昭陵(唐太宗的皇陵)的柏树,在位的唐高宗很生气,想杀他,但在狄仁杰的争取下还是赦免了此人死罪。可以肯定的是,在任职大理寺期间,像这样的情况应该还有不少。

此外,在任豫州刺史时,狄仁杰请求武则天赦免了受越王谋反案牵连的2000多人死罪,在任宰相期间,请求朝廷赦免了突厥降将、骁勇善战的李楷固……这些作为不仅维护了唐朝和武周时期的社会稳定,留住了人才,而且也为他自己在朝野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获救百姓为他立了生祠,众多官员因仰慕其为人而和他成为朋友,这是狄公数十年在官场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即使偶尔被黜,也有很多人为他求情。

崇尚忠信 却不迂腐

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颇受武氏信任,权势熏天,动不动就诬陷、抓捕李唐旧臣。有一次,来俊臣诬陷狄仁杰和其他几个大臣谋反,把他们抓了起来。来俊臣审人的规矩是只要认了罪就不用刑了。狄仁杰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备受折磨也不认罪,而是说:“周朝取代了唐朝。我是唐臣,谋反当然是事实。”

得了口供后,来俊臣指使手下王德寿伪造了狄仁杰的谢死表(给皇帝的遗书),然后准备害死他。然而,狄仁杰早已经料到了这一点。他写好书信藏在衣服里,然后通知儿子到狱中取走书信,交给了皇帝。得知此事后,武则天专门在宫中召见了狄仁杰,她问:“你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回答:“不承认早就被酷刑折磨死了。”于是,武则天免了他本人及其他被抓大臣的死罪。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与其他出身科举,熟读四书五经的大臣相比,狄仁杰在忠信之外多了几分变通。而这种变通其实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大唐皇室。因为后来正是他冒着被杀的风险成功说动了武则天立李氏皇子为皇太子,而不是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当皇太子。史书评价说,他之所以能成功说动武则天,是因为采用了动之以情的方式,而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大谈人伦纲常。

勇于任事 光明磊落

尽管狄仁杰善于变通,却绝非人云亦云、趋炎附势的人。任豫州刺史时,他敢于当面指责位高权重、统率30万大军的宰相张光辅纵容军队滥杀无辜、骚扰百姓。任宰相时,他为国家利益考虑,劝武则天息兵罢征,撤销安东都护府,减轻百姓负担。武则天想要造浮屠大像(佛像),他劝谏说:“工匠不能让鬼神来当,天上不会赐下什么东西。只要不损害百姓,什么都不缺,有什么可求的呢?”皇帝听后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这些劝谏虽然不如探案故事精彩却极大减轻了当时百姓的负担。劝谏之余,狄仁杰还举荐了很多人才,其中著名的有张柬之以及后来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姚崇、宋璟。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向朝廷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任地官员外郎,到任后十分称职,成为“举贤不避亲的典范”,传为千古美谈。

中国虽有历史,但人们更熟悉的还是小说、电视剧里塑造的“戏剧人物”,狄仁杰如此、包拯也是一样。经过持续千年的戏说,人们只记住了两个中国版的“福尔摩斯”,但他们真正的事迹和人格,却已被尘封千年,无人问津。可惜,可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