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坝村里的“傩堂戏”,铜仁地区唯一的“女艺人”

这是一次特殊的文化之旅,也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旅行经历。早上八点钟在天瑞酒店吃完自助早餐后出发,大巴车在摇摇晃晃中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到达甘溪沙坝村,还未下车映入耳边的是号角敲锣的欢迎仪式!

稻田,水塘,白墙,青山,偶尔从身旁走过的村民,边走边聊天的老妇,村口田间的瓜果蔬菜,处处透漏着悠闲的生活气息,这里便是今天要探索的地方!

乡野田间闲逛之余,土家族的姑娘不知何时已经成了镜头里的一处风景,不远处院子里张罗的傩棠戏已经上线,这也是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未见踪影,早已闻其声,里里外外汇聚了不少人来看热闹,对于傩堂戏我了解的并不多,幸好同行的专家为我们普及了许多新知识,才得已让我认识的更加全面。

傩堂戏总结一句话就是为敬神驱疫、祭祀祈福而存在的,这其中包含各种不同的仪式,也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傩,是古时腊月间驱逐疫鬼的仪式。《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傩”解释为:“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而傩神,指驱逐疫鬼的神。

土家族的宗教文化活动受巴楚文化影响,流行的傩堂戏就是由崇拜祖先、驱逐 疫鬼的宗教祭祀活动演化而来,与原始宗教、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社会发展,祭祀基本上与宗教活动、社会生活活动、文娱活动及民族习俗融为一体。

傩堂戏的发展经历了傩、傩舞,然后产生傩戏。先民们在奇虫猛兽、疾病疫症等自然现象斗争中创造了妆身护面,在鼓乐声中奔腾呼号、冲杀跳跃中创造出的原始歌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原来的驱鬼消灾的祭祀仪式,逐渐增加了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缅怀祖先、赞颂智慧、劝人弃恶从善……这就逐渐形成为兼备宗教、礼仪、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成为一种古朴的民间艺术。

正戏的演出,一般都在“还愿”户主家的堂屋或晒坝进行。其舞台背景又以香合或大门为底板布置神案,里面设有神桌,其上供奉傩爷,傩娘等木雕神像。由于土家傩堂戏道具简单,场地不限,内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将当地民歌调、风趣的民俗和一些打斗动作都有机的杂糅,突出了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加之载歌载舞的艺术处理,形象夸张的面具,诙谐幽默的打诨插科对白,饶有生活情趣的细节,因而深受土家人民的喜爱。

戴面具演出是傩堂戏最为突出的特点。面具,当地人称“脸壳子”,是选用质地细腻而韧绵的白杨木、柳木雕刻而成。其造型是依据剧本的角色或民间传说人物形象而定,多在眼眉口鼻牙须等部位着力渲染,采用变形夸张手法突出个性。

演出时以面具罩面,目光从面具眼孔中外视,头部其余部分用头巾包裹,头中的红、白、青色用来区别武将、男相与女相。这也是铜仁地区唯一的一位制作面具的女艺人,看着这么多工具以及繁杂的工序不由的心生敬佩。

上刀梯,原本是土家人在为满十二岁的孩子还“过关愿”时举行的仪式。它意味着孩子闯过了人生旅途的关隘,已是成年人了,必将长命百岁、富贵双全。为了制造“过关”的惊险气氛,土老司们把傩戏中的传统技艺一一上刀梯运用到过关仪式中来,后来慢慢地推广到其他重要活动中。每当土家山寨过年过节,或逢重要的日子,都可以看见土家勇士进行上刀梯表演。

观看的人为这种惊心动魄的表演瞠目结舌,叹为观止,而表演者却非常沉着镇静,踩着刀刃拾级而上。最后,老艺人登上刀梯的顶端,站在刀锋上,吹起了牛角号,雄浑的呜呜声震动四山。刀梯下的人群欢声雷动,锣鼓敲得一片山响。

下火池(又名踩铧口)是土家族地区傩戏绝技中的一种。随着牛角号声和锣鼓声响起,赤脚板的土家老者在烧红的铁铧上踩过,脚板落在铁铧上发出“嗞嗞”的声响,烟雾随之升腾起来,叫人看得目瞪口呆。

​一天的表演再沙坝村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傩堂戏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热情的村民站在村口我们送别,那种原始质朴的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的升温,真的希望这里可以被更多的人知道,也希望这里的人们能过的更好并不忘传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