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刀剑·宗教:金庸绰号里的中国文化!

金庸小说中以动物为绰号的大约占了三分之一,天上飞的,如雕、鹰等;地上跑的,如虎、豹、狮子等;水里游的,如鱼、蛟等,还有龙、蛇、猿、犬、貂、量、狐等,可以说是各种类的动物都有所包括。可以看出,在武侠世界中,人们对以动物来命名的绰号是相当喜欢,并且以动物来作绰号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动物在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远古时代就有图腾崇拜,认为本氏族源于一种特定的物种,与这种物种有特定的亲缘关系,一般会选择一种动物或植物。图腾一开始种种族的标记,然后转变为种族的名称,接着转变成种族祖先的名称,最后才演变为种族崇拜的东西。“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还有以狼、熊等为图腾的。

龙可以说是对华夏民族影响最大的一种动物。龙: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身长,行如蛇,有鳞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视万物。”“何谓四灵,麟凤龟龙。”龙排名第四,似乎地位也不特别高,其影响不及麟、凤、龟。

但由于是虚拟的动物,人们赋予了它多种神话色彩,它集多种动物精华于一身,腾云驾雾,上天入地,有无上的自由与权威,因而衍生为最高统治者的代称。汉王充《论衡·纪妖》:“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君之象也。”

先人一步,get更多独家资讯

祖龙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此后古籍中,这类以龙喻君的例子俯拾皆是。龙有了至尊的王权色彩,人们对龙也越来越崇拜,后来龙逐渐渗透进生活,例如金庸小说中“紫衫龙王”黛绮丝、“鬼门龙王”沙通天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中华民族也被称为龙的传人,人们也喜欢将龙、凤等各种动物装饰自己的生活,人对动物的感情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而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了。例如凤象征如意吉祥的意思,所谓“龙凤呈祥”;麒麟象征祈望子孙繁荣和追求幸福的意思;龟象征着长寿健康,是“四灵”中唯一真正存在的动物。习惯以动物为绰号,不仅体现了人物与这些动物身上某些特点相类似,而且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喜好,是民族心理审美特征的反映。

作为另一种使用比较频繁的绰号便是借用神魔和与古人作比较,如“黑白无常、烟酒二仙、八臂哪吒、俏药叉、铁面判官、剑神、五路神、丁甲神、芙蓉仙子、星宿老怪、桃谷六仙、武诸葛、盖孟尝、毒手无盐”等等,这些一般取名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

这种神魔文化也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民族心理中,把那些耳熟能详的神魔人物拿来作绰号,也使人便于理解,还有拿古人名字来用,如“盖孟尝、毒手无盐、俏李逵”等,这些绰号都与古人作比较,不言而喻,两人有很大的相似点,当被叫做这个名字,便知此人是怎样的本领或特征。在当今还有“赛貂蝉、女诸葛”等,这些绰号的使用,不仅表现了人民的情感,还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文化风貌,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其次,金庸小说作为中国独有的武侠小说,也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武侠文化。武侠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武器武功类绰号,如金刀、银戟、君子剑、九曲剑、神鞭、乾坤一剑、金刀无敌、一字电剑、狂风快剑、金爪铁钩等,不仅代表着人物立足于江湖的特长,也于刀光剑影中渗透着中国文化精神,这就是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

“武”、“侠”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是西方语言中所没有的,“武”现在被西方译为“中国功夫”,而“侠”则被译为“knight一errant”,中文意思是四处游荡的骑士。实际上,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武侠文化,就无法理解中国人的崇侠尚武。

侠,旧指有武艺、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人。从先秦时期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到后来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侠精神经历了多次的升华。武侠精神不仅仅是武侠人物的行为准则,更成为中华民族广大民众意识深处的最高伦理价值和行为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武侠文化传统意识,则己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当中。在我国古文献中,最早提出“侠”的,是法家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位思想家及政治家对侠十分反感。

但汉代司马迁却相反,对侠大加赞赏《史记·游侠列传》:“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己也。”说明侠的基本内涵是守信重诺,这是武侠最基本的人生观。“千里赡急,不吝其生”,这是司马迁归纳的另一条侠的规范:救人急难、舍己助人。

唐代李德裕《豪侠论》:“夫侠者,盖非常之人也,虽然以然诺许人,必以节气为本。”现在武侠小说的狭义观大都认同司马迁的观点,把侠看成是快意横行于江湖,重视承诺和兄弟义气,以他人危难为己任,用武力对抗社会不公,但在国家危亡之际又能挺身而出的人物。

金庸在《神雕侠侣》中,借“大侠”郭靖之口说出了他的侠义观:“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里的“大侠精神”就是侠义传统与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成熟完整的武侠精神。具有“为国为民”精神的武侠形象,则成为中国民族理想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受到中国人的崇拜和尊重。

武侠小说中的大侠被人们崇拜,除了他有大侠风范之外,也必然有非凡的武功和武器,这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华民族的尚武性格。中华民族的尚武性格,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部落之间激烈频繁的交战促使原始先民们非常重视武备教育,并对孔武有力、轻命勇猛的战士倍加推崇。

而侠则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才诞生。先秦时期,民间社会出现了一批武艺高强的武士。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先秦时神射手养由基事,成就了流传至今的“百步穿杨”传说。《水浒传》中出现的“小养由基”庞万春与梁军交战时,也称射死史进、石秀、欧鹏等七人,其神射之技可见一斑。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里还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较完备记录的女剑士一越女,她开创的越女剑法在金庸小说中仍能找到影子。除了“越女剑”,金庸小说中以剑为绰号的还有很多,例如“一剑无血、追魂夺命剑、黑白双剑、冰霜神剑、君子剑、九曲剑、点苍双剑、越女剑、一字电剑、狂风快剑、追风剑、腾龙剑、回龙剑、青海三剑、青蟒剑、八臂神剑”等,这都与我国传统的剑文化有关。

剑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据记载,我国的剑文化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家语》中记载,子路见孔子时,曾拔剑起舞。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不自幼酷爱剑术,在《典论·自序》中记述:自己少年开始学剑,曾拜过不少名师,练就一身高超的剑术。唐代有著名的公孙大娘武剑器等,剑文化也是古代习武之人的精粹。此外还有刀、枪、针、斧、杖、钩等,可以看出,崇侠尚武是沉潜在历代中国人文化心理中的精神成分,这也是武侠小说能够绵延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

再者,金庸小说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神仙鬼怪类的绰号,它们除了体现了汉族人民的审美心理之外,还表现出汉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在我国宗教系统中,本土的有儒家、道教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外来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而金庸小说中主要体现了占中国主流宗教的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不仅反映在小说内容上,也反映在人物的绰号之上。

“北侠”郭靖反映了儒家之侠的风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神雕侠”杨过反映了道家之侠,既行侠仗义,也追求个性独立自由,“仁义陆大刀”、“鄱阳四义”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思想,是对人物的德行的一种赞扬。

但是这些绰号只有少数,而占绝大多数的是反映着道教和佛教文化的鬼神类绰号,如绰号中的“神仙、仙子、鬼”都是道教中的词汇,而“菩萨、佛、和尚、药叉、魔、罗汉”为佛教中的词汇。本土道教有着神仙和超自然故事,它和佛教一起成为金庸小说人物绰号中的鬼神类绰号的主要来源。

有关道教类的绰号一类多用于突出人物的某项技能,达到仙人的境界。如剑神(说明此人剑法高明,有如神仙),薛神医、蝶谷医仙(医术高明,有妙手回春之术)毒仙(善于使毒,可以掌控人的生死);也有表示容貌出色的,如芙蓉仙子、赤练仙子(说明此人容貌不凡,美若天仙);表示性格的,如逍遥二仙(说明两人任性逍遥,快活似神仙);表示爱好的,如烟酒二仙(一个好烟,一个好酒,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还有一类绰号是与“神”、“仙”相对的“鬼”“怪”类绰号。在世俗心目中,“鬼”与“神”有着天壤之别。“鬼”是死亡的代名词,代表凶恶,黑暗和恐怖,而“神”则是幸福的代名词,代表善良、光明和福运。

“鬼”的使用强调人物的诡怪特别,不似人类,有以外形特征为绰号的,如长须鬼、大头鬼、俏鬼、笑脸鬼;有以死因为绰号的,如吊死鬼;有以性格行为为绰号的,如煞神鬼、无常鬼、讨债鬼、丧门鬼。

道教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为宗旨,其实是不大关注鬼的,但是它承认鬼的存在。佛教于东汉末传人中国后,轮回和地狱理论逐渐流行,佛教中的鬼与中国本土鬼也逐渐融合,形成一套十分完整的阴曹地狱体系,各种各样的鬼灵开始变得形象具体了。

例如“阎王”,阴间最高统治者,中国的阎王源于印度佛教,阎罗本是佛教护法神团二十四诸天之一。但阎罗也并非是佛教所固有的,佛教的阎王源于古印度的民间信仰和印度教。中国民间流传着“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的说法,说明阎王是阴间最高统治者。

金庸小说中薛慕华绰号“阎王敌”就是说他把将死之人从阎王手中救回来,夸赞他医术高明,能够起死回生。再如“黑白无常”,阴间的勾魂鬼,外形恐怖,是死亡的使者。无常也是佛家用语,是梵文“Anitya”意译。佛家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决无常住性,称为“无常”。道家也认为世间一切,生灭无常,人寿亦是,所谓“一旦无常万事休”,认为人生终归为鬼也。

所以,无常也成为人死的挽词。大概受这些人生无常、死生有命思想的影响,人们便创造出了勾魂的无常鬼。勾魂者六亲不认,铁面无私,一旦此人阳寿尽了,黑白无常就把人带走。金庸小说中“黑白无常”也是以铁面无私、令人生畏的形象出现。

有关佛教文化的鬼神类绰号词还有很多,例如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天龙八部》。八部罗,七归那罗,八摩听罗迦。

甘宝宝外号“俏药叉”,“药叉”又称“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夜叉”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是“维护众生界”。

此外,千臂如来、一苇渡江、摩云金翅、金面佛、活菩萨、铁罗汉等则也体现了佛教文化。金庸小说,凡阴狠辣的人物名号中,常用“魔”、“煞”等名号,也体现佛教教义。常敬宇说:汉字中本来没有“魔”字,梵语mara的对译,初作“魔罗”,后来做“魔”。史有为认为:“魔,原作魔罗,又作末罗、魔罗,佛教中所指的鬼。梵语原词为mara,义为扰乱、破坏、障碍,因此而称呼恶鬼。”

例如“关东六魔”、“小煞神”、“飞天魔女”等,这些绰号都体现了人物的狠毒。金庸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金庸小说中人物绰号还隐含者其他传统文化,例如《碧血剑》中,木桑道长本来外号“千变万劫”,这是对他轻功的高度评价,因轻功卓绝,身法变化无穷,江湖上称“千变万化草上飞”。后来他耽于下棋,围棋之道,讲究“打劫”,无数变化俱从打劫而生,因此他改了外号,叫“千变万劫棋国手”,体现了中国的围棋文化。

再如黑白子,直接用围棋中的黑子、白子命名,说明此人痴迷此道。再如秃笔翁,因其性爱书法,写秃了千百支毛笔,因有此号,体现了中国的书法文化。类似的还有黄钟公、丹青生、千杯不醉、医仙等,分别体现了中国的琴、画、酒、医等传统文化,令人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来稿/雪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