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时,建文帝占尽了优势,却最终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呢?

建文帝继位几个月后就开始削藩,从比较弱的藩王下手。周王、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为庶人,湘王自杀。然后就是燕王朱棣,而此时朱棣认为削藩是“大势所趋”,所以皇帝让他交兵权就交兵权,皇帝说调走三护卫就调走三护卫,皇帝要他“遣三子入京”就遣三子入京,最后朱棣连“装疯”都用上了,只希望皇帝能留下他一家老小的性命。最后发现建文帝一定要杀他,朱棣退无可退,在仅有八百亲兵的条件下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一开始没有人认为建文帝会输,建文帝坐拥百万大军,很多都是朱元璋的开国精锐。燕王所掌握的军队大概有三万,后来控制了宁王的部属和朵颜三卫,军队达到了八万,实力仍然非常悬殊。但建文帝却最终为何还是败给了朱棣呢?

第一:北方军士多是戍边,能征善战,多是徐达带出来的,属于王牌军队。

第二:朱元璋死的时候,把大多数明朝能挣善战的武将文臣全杀了。例如蓝玉,和李善长,杀蓝玉灭他九族,导致朱允文无将可用。

第三:朱允炆削藩缺乏妥善的善后处理。

第四:过于急躁,激化加深矛盾。

第五:三分靠实力,七分靠运气的。比如,在白沟河大决战与夹河之战的两次重要的战役,则是靠沙尘暴的神助攻取胜的。

第六:个人觉得最重要,也是最愚蠢的。朱允炆居然跟前方将领说“不要让我背上杀叔叔的罪名“士兵们都要疯了,既要消灭叛军,又不能伤到叛军的主帅,这个任务有点难度。跟野蛮人讲文明,这是相当的愚蠢啊。

这相当于面对一个持刀的杀人犯,要求他必须控制嫌疑人,但不能伤到嫌疑人,嫌疑人受伤了就是士兵的责任。前方士兵不傻,他们知道如果在镇压叛军的过程中,不小心将朱棣杀死了,朱允炆完全可能出于对亲情的重视而处理自己的。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们才不会做!

这样的朱允炆焉能不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