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紫FM·乡音】“蜗居”的国宝

平凡的人守护着不平凡的物,时间久了他自然也就变得不平凡了。身为一名书生却默默守护《四库全书》多年,不曾碰过国宝一次,这期间约束他的唯有他自己。敢于挑战自身欲望且取胜的人值得尊敬。

酱紫FM出品

值班主播 | 羊城晚报记者 姜雪媛

我的老家在西北一座普通的小城,小城很小,方方正正,走在路上,老遇着熟人,有的还是亲戚。城中有乡,乡中有城。这个时节,正是瓜果飘香,白兰瓜、桃子、西瓜,不但好吃,特别甜,还特别便宜,一斤西瓜才几毛钱。农民推着车,开着车,拉着丰收的喜悦,到城里来叫卖,满街都是卖瓜、买瓜、抱瓜的人。没有护城河,西北干旱少雨。但我这一次回乡,倒见了雨,但一阵就过去了,不像南方,动不动就大雨倾盆,一泻千里。

小城虽小,却有历史。15000年前,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斥逐匈奴,始置榆中县。榆中据兰州三十多公里,有高速公路,高铁正在修,轻轨已经规划。有一座山,叫兴隆山,夏季乃避暑圣地,好友常务副县长蒋睿智先生可谓“本地通”,言此处正是成吉思汗与西夏国进行战略决战之司令部所在地。

兴隆山藏着“宝”,小城藏着“宝”,《四库全书》这个宝贝曾藏在小城,一位叫刘永安的古稀老人,曾守护这个宝。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组织编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诏访求、采集天下藏书并设馆开始编纂。四库馆内汇集纪昀、戴震、陆锡熊、邵晋涵等一代宗师,可谓人文郁茂,鸿才比肩,很热闹。《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被誉为千古之巨制,典籍之渊薮。后《四库全书》奉旨总共缮写成7部,分藏各处。但在其成书后的两个多世纪中,世道常不太平,战乱频仍,灾祸连连,内忧外患,致《四库全书》命运多舛,屡遭劫难,有4部被毁。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文溯阁《四库全书》调拨甘肃省图书馆收藏。1971年6月,文溯阁《四库全书》由军队秘密押送至榆中县,存放于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专库之中。

专库位于甘草店,我去过甘草店很多次。甘草店距小城二十多公里,在历史上是甘肃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甘、陕、川、青的“旱码头”,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但我一直不知道《四库全书》竟“蜗居”于此。《四库全书》迁至家乡的这一年一月,我呱呱坠地,真是巧合。

拜访刘永安先生不用去甘草店,他早已退休,现居于小城一隅,颐养天年,但身体有微恙。我们提前一天预约时,他乐意和我们见面。是一个格外清爽的早晨,我们在街边很方便地买了一些瓜果,来到他居住的小区,打了电话,上了楼。

老人精神矍铄,非常健谈。他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

是二十几年前的事。那时他已是公社(现为乡)党委副书记,他是师范毕业生。那个年代,师范毕业生很吃香,我们开玩笑,如果他当年不去看护《四库全书》,说不定后来能当大官。他哈哈大笑,不置可否。当时《四库全书》正藏于他工作的那个公社。由于工作上时有联系,他去过专库,天下的读书人谁不知道《四库全书》?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去专库,去守护《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属于国宝中的国宝,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但刘永安“根红苗正”,很快得到甘肃省图书馆批准,同意调入。

老人清晰地记得,他在去省图书馆报到时,老馆长曾亲口转述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番话,大意是,一座城市毁了,可以重建,但是《四库全书》毁了,就再也建不起来了。刚过三十的刘永安听后心潮起伏,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带着理想和使命,刘永安从兰州搭乘班车返回专库,成为《四库全书》的专职守护者。换了满意的工作,当时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也理应庆祝一下,但组织上有纪律要求,《四库全书》是国宝,专库是保密之地,天机不可泄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妻子不知道丈夫换了什么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有一次,妻子去看望他,进了第一道大门,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问刘永安,他笑而不语。第二道门里就是《四库全书》,他没让妻子进去。

图书的保管,防火、防潮、防尘最为紧要。专库所在地空气干燥,年降雨量仅323.5mm,在保存纸质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刘永安的职责是看好大门,看好二道门,做好接待工作。在他任期内,省委书记来过,省人大主任来过。除了妻子,其他的亲朋好友、同学,想进入专库,没门。刘永安是本地人,又在基层当过领导,熟人不可谓不多,但他“嘴紧”,从来不说,所以当地人都不知道眼皮子底下的这个仓库竟然藏着国宝,只看到那里大门紧闭,戒备森严,还养着狼狗。

作为专库的守护者之一,作为一名书生,刘永安何尝不想亲眼目睹《四库全书》之庐山真面目,但他知道自己的职责。他曾几次进入藏书的“密室”,查看保管情况,看着那一个个楠木、樟木盒子,嗅着迷人的木香、书香,他似乎陶醉了,索性让自己的灵魂彻底沉迷于知识的宝藏。他一次都没有打开过“国宝”。

整整两年,730个日日夜夜,刘永安基本上都是在专库工作与生活的。在刘德田、刘永安等人的精心守护下,《四库全书》没有发现潮湿、发霉和长毛现象,也无虫蛀、指印、唾液、灰尘、污浊空气等污染。

我们问起刘永安当时的感觉,他先说了两个字:寂寞,又说了两个字:光荣。

文溯阁《四库全书》后来有了更好的归宿,2005年7月,随着兰州九州台藏书楼的建成,《四库全书》搬了新家,至此,《四库全书》在我的家乡存放长达34年之久,那是小城的光荣,是故乡人的光荣,也是甘肃人的光荣。

刘永安守护的曾经的“战备书库”如今依然存在,里面仍藏着很多典籍,那些古朴的书香,依然熏陶着人杰地灵的小城,还有小城的山,小城的地,小城的庄稼,小城的人,以及文化人的心灵。

来源| 羊城晚报2017年02月02日A06版

作者 | 许锋 施爱民

图片 | 视觉中国

编辑 | 大方

平凡的人守护着不平凡的物,时间久了自然也就变得不平凡了。同意请点一个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