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蜀地割据的政权,都难以统一天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

古代和平时期,巴蜀一片繁荣昌盛;战乱时,易守难攻,最易成为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然而在蜀国割据的政权,除了刘邦,从来没有出现过一统天下的局面。

蜀地山河形势图

1、西汉末年公孙述占蜀为王,称白帝,称王仅为一代,为刘秀所灭;

2、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西进四川,取代刘璋,进而在四川建蜀国建帝,与魏国、吴国三雄并立,史称三国。诸葛亮和姜维数次北伐,功亏一篑,最终为并入西晋版图;

3、306年6月,蜀地流民李雄即皇帝位,国号“成”,是为“成汉”。公元346年9月被东晋大将桓温所灭;

4、唐末壁州刺史王建攻占成都,接着占领全蜀之地。902年,唐封王建为蜀王、907年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攻蜀,前蜀亡;

5、长兴元年孟知祥反后唐,于公元934年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962年11月灭于北宋;

6、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 1371年亡于朱元璋势力;

7、1644年十月张献忠攻陷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亡于满清。

蜀国政权

蜀地,背靠青藏高原;秦巴山地横亘其北;巫山分布其东,折向东南,经大娄山而与青藏高原相接,形成封闭完整的盆地。

境内,长江及其支流呈向心状汇入盆地底部,东流出川。江河冲积,形成肥沃的平原,宜于农业生产。地多盐井,地产丰饶,号为“天府之国”。

自古就是蜀道难,蜀道难是因为蜀地的交通环境特别差,与外地的联系主要通过东、北两个方向,且往来通道都极险要。大抵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为陆路,行栈道。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以夔州为门户,瞿塘关即在此处;从成都北出,由金牛道、米仓道可入汉中,另由阴平道可通陇上,以剑阁为其门户,剑门关即在此附近。

剑门关

据蜀者必东守江陵,据巫山之险,北占汉中,据大巴山之险,才称稳固。这种姿态不但守险稳固,以进取而言亦较积极。据江陵可以东临荆楚,守汉中可以北窥秦陇,且籍汉水东下,还可呼应两路以出中原。历史上,以公孙述全盛时期和刘备跨有荆、益、汉中之时为历史据蜀者最好姿态,而以荆邯对公孙述的建议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为经营四川的最好策划。

蜀地形最封闭,较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治乱交替之际,总会产生割据政权。

蜀地形胜,与外界联系薄弱,限制了外部势力的入侵,但也妨碍自身向外界扩展。自古豪杰欲统一天下,必积蓄力量,而后逐鹿中原,方能问鼎。自夔门东出而达荆襄,荆襄与中原间尚有大别山、桐柏山相隔;自汉中北出,越秦岭、陇山,可达关陇,关陇与中原之间又有崤函之险相隔。这样,在蜀地与中原之间有着双重的阻隔,每一重阻隔的突破都殊为不易,自是据蜀者难以跻身到中原逐鹿的群雄之列。

蜀地富饶,较关东、关西、江南却无优势。乱世之时,北方生产总是遭到严重破坏,蜀地偏居一隅多得保全,便可凭其独立经济割据一方,而待至北方经济生产恢复,蜀地便无法再与之抗衡。

江陵

据蜀者又多为客籍,不得不周旋于主客之间,受两股政治力量间矛盾的牵扯,也影响其向外界的进取。蜀地不可偏安,非久据之地。

蜀地居长江上游,对长江中下游的吴楚之地具有高屋建瓴之势,因此偏安江东者,无不汲汲以蜀地为念。因此李特割据蜀地,桓温就卧不安枕。而西魏取蜀地,梁朝之衰亡可见。对于进攻方来说,攻占江南的一条捷径就是先取蜀地,然后居高临下顺江而东,因此王濬楼船下益州,而金陵王气就只能黯然而收。蒙古攻宋,荆襄是其主攻方向,但也一刻没有停止对蜀地的进攻,打的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的主意。

因此当中国出现南北朝对峙的情况时,蜀地往往是打破局面的一个手段。

所以蜀地的政权基本上都不得长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