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打个仗居然有这么多规矩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

春秋时期,还是相对较为礼制,周礼(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周代的礼制。)还是有人遵守,周天子还是有人尊敬。人们行事也要依礼,战争也不能例外。

春秋时期,战争主要是车战。在春秋时期战争不是谁都可以参加的,能参加作战首先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平民和奴隶参战但没有资格作战,只能充当后勤保障工作,叫做“卒”。而战斗则是由贵族阶层来完成,也就是“士”,所以叫“战士”。贵族一般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其实就是低级贵族。士有贵族的身份但没有自己的领地。直到春秋后期秦国首先确立了征兵制,并鼓励平民通过战功来实现阶级地位的突破,后来各诸侯国纷纷效仿平民阶层才逐渐取代贵族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有生力量。

春秋在打仗之前,要先下个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派使者来说明一下战争的原因,这叫个师出有名,必须是有正义的理由。正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要奏乐赋诗盛情款待使者,展现出应有的气度与热情。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盗嫂事发,与周襄王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诸侯。

公元前635年春,秦穆公收到了周天子的告急文书便屯兵于黄河岸边准备勤王。赵衰以一个政治家的嗅觉劝晋文公说:“争夺霸权最好是拥护周天子,周王室与晋国同为姬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国之后,就无法在天下发号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晋国称霸的资本。”三月甲辰日,晋军到了阳樊并包围了温,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四月,杀死了王子带。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

这次军事行动的出师之名是安定周室和纳王入京师。作为当时华夏列国的伯主,晋国有奖王室、翼戴天子的义务,因此安定周室和纳王就成了晋国的出师之名。

春秋时期的战争极其讲究礼仪。公元前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大夫郤至在战斗的过程中三次遇见楚王,都急忙下车行礼。楚王非常感动派使臣带了一张弓去慰问郤至,郤至见到楚王的使臣立刻脱下头盔,说:“君之外臣至,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宁,君命之辱。为事之故,敢肃使者。”意思是“您的外国臣子郤至,奉了我国君主的命令作战,在战场上正穿戴着盔甲,不能下拜。承蒙您派人慰问,我心里实在感到不敢当。因为在战斗当中,只好对您的使者行个敬礼了。”

《左传》记载的宋国内乱时,公子城与华豹的战车在储丘狭路相逢,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按照当时的战争规则,双方一人各射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被一箭射死。史书盛赞华豹以生命维护了士的尊严。

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晋军不敌楚军,撒腿就跑。在逃跑的过程中,晋国的战车陷入泥坑,跑不动了,楚国的士兵居然教敌人怎么逃跑:喂,楚国的弟兄们,把马车前的横木抽掉,马就可以跑啦。晋国士兵听从追兵的建议,抽掉横木,但马匹还是跑不动。楚国的士兵又教他们:你们把战旗拔掉,把辕前的横木也拔掉。晋国士兵还是依照敌人的建议而行,果然战马就跑动起来了。为了表示对敌人的感激,晋国士兵回头喊:谢谢楚国的兄弟们,看来你们在逃跑方面还是挺专业的,我们自愧不如呀,“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但是在春秋的中后期,权利的欲望开始膨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到战国的时候,战争已经开始变的野蛮起来。这时候的战争不光是为了比输赢了,而是要兼并他国,掠夺他国的财富以及土地。随着战事对抗的增多,各国也开始了征兵制,平民和奴隶也可以参加战争。春秋时期的君子之战,也一去不复返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