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院|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综合整理 李艳

毛泽东主席在论及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经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评价如此之高,是因其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第一家系统完备的兵工厂,中国近代工业在起步阶段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的核心人物,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26岁考中进士,一生仕途平顺、官运亨通。“官二代”优渥的生活、良好的教育,加之本人受到朝廷赏识重用,为官早期的张之洞只是一个“清流派”,1882年后性格丕变,一跃成为了讲究实务与革新的“洋务派”,办铁厂、采矿、筑路、轻重工业并举,其功绩至今也不能磨灭。

钢铁之父

张之洞很早就认识到,中国没有近代化的钢铁企业,不能生产优质钢铁,只能依靠进口是不行的。他在给朝廷的奏疏中阐明:“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建言“必须自行设厂,购置机器,用洋法精炼”。

在两广总督任上,张之洞就已经写信给出使英国的大臣刘瑞芬、薛福成,订购欧洲先进的设备,筹建铁厂。任湖广总督后,他立志建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兼采矿、炼铁、开煤三大端,创地球东半面未有之局”。

1890年,张之洞任用精通英语、善办洋务的蔡锡勇筹办铁厂,最终勘定了汉阳龟山北麓,奏请朝廷,定名“汉阳铁厂”。铁厂聘用了卢森堡、比利时等国的工程师、技师40余人,雇用中国工人约3000多人。

至1894年6月投产,汉阳铁厂共花去白银六百余万两。预计产量如张之洞在给李鸿章的信函中所说:“每年可出铁三万数千吨,以之炼钢,可得三万吨。”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第一个近代化铁厂,比1901年投产的日本八幡制铁所早6年。

汉阳铁厂所用机器设备都是向英国、比利时、德国等先进工业国订购。主体工程包括10个分厂:贝色麻钢厂(酸性转炉炼钢厂)、西门士钢厂(碱性平炉炼钢厂)、造钢轨厂、造铁货厂、炼生铁厂、炼熟铁厂等6个大分厂,及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分厂。厂房延绵数千米,有专用码头。

美国驻汉口领事查尔德参观厂区后说:“这个企业是迄今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因为这个工厂是完善无疵的,而且规模宏大,所以走马看花地参观一下,也要几个钟头!”

汉阳铁厂的炼生铁厂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个大规模炼铁厂,初期有两座高炉,一昼夜能够产铁100至110吨;钢轨厂轧制的钢轨,最早应用于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据记载:“京汉路轨除卢(卢沟桥)保(保定)一段外,二千余里(约合1000多千米),皆属汉厂自造”。

张之洞在筹办铁厂过程中,也暴露出官僚办企业的多种弊端。在引进技术装备时,他性格“卞急”,违反常识,一意急办快办,导致后来因为采用含磷很高的大冶铁矿,购置的设备有一半不合用,拉低了产量。由于煤矿工程未与铁厂同步竣工,导致铁厂投产后,焦炭不能稳妥供应。汉阳铁厂因连年亏损,于1896年11月停产,实际共生产生铁5660吨,熟铁110吨,钢料1400吨,铁拉成钢条板1700吨。因品质不佳,只卖出生铁1100吨,钢料60吨左右,钢条板340吨。1896年张之洞请长期经办洋务的中国第一大资本家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随之改为官督商办。

张之洞办铁厂,虽有官办制的种种弊端,但他以爱国强国之心,筚路蓝缕开创近代钢铁企业,不愧称为“钢铁之父”。

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元老,“汉阳造”就是汉阳兵工厂生产的。

铁路元勋

1907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汉冶萍公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因武昌起义停产前一年即1910年,汉治萍产生铁11.9万吨,钢5万吨,钢轨2.8万吨,相当于当年进口钢铁的4/5,以后一个时期还超过了进口量,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这一合并实是因为张之洞初办铁厂时,就确立了要办综合企业的宏愿,并且一步步去达成,在办铁厂的同时勘采煤矿、修筑铁路。从最初开办大冶铁矿,到颇为波折的煤矿勘探,处处有他的谋划之功。

1893年初春,受张之洞派遣,德国技师在马鞍山附近勘察时,发现仙女岭脚下焦煤蕴藏丰富,并露出地面,但第一时间却报告德国政府,引起了德国觊觎,是因为张之洞不懈地斗争,才维护了采矿权。在他的主持下,火速购买了采矿设备,于1893年4月开始采矿,1895年就实现了大规模开采,矿工1000人以上,日采焦煤200吨。张之洞还先后下令开发了有二处矿井的江夏马鞍山煤矿、有三处矿井的大冶王三石煤矿和道士茯煤矿,合计每月出煤600吨,但煤质不佳。后来才雇佣德国矿师,开发了江西萍乡煤矿。这样,张之洞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会将张之洞列为我国工业第一人。

第一次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修建因沙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计划而中断。1895年,张之洞再次吁请优先修筑卢汉铁路,他在奏折中指出:“此路南北东西皆处适中,便于通引分布,实为诸路纲领;较之他路之地处一偏,利止一事者,轻重缓急,大有区别”。张之洞将卢汉铁路作为中国铁路大纲来考虑,多次强调汉口至卢沟段先办铁路之重要性。1895年9月6日,张之洞再次提出中国铁路建设的线路规划,建议将当时筹办的粤汉铁路与卢汉铁路相互连接,南北贯通,他还以卢汉铁路为基础设计了五条线路。

1896年,张之洞明确提出了成立铁路总公司,向南洋华侨招股,以解决资金问题。他提倡可借洋款,但不许外人入股,以保铁路主权,又推荐盛宣怀为铁路督办人选。12月公司成立,计划招股700万两,借洋款2000万两,官库提款1000万两,南北洋提款300万两。官款没有实际拨付的情况下,与外商谈判借款,遭遇了多国提出的“包造”全路等等意在攫取路权的合作计划。权衡比较后,张之洞选择比利时小国,于1898年借款11250万法郎。未料比利时在俄、法等国支持下,强派调度经理,最终仍然攫取了部分路权。

1905年卢汉铁路全线贯通,总长1200公里。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共同验收,改称为京汉铁路。这是我国腹地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干道,直到今天仍然是全国铁路网的主干。张之洞为它的修建多方谋划,终于完成他人不能为之大业,被誉为“铁路主办元勋”。

除了重工业,张之洞在实业上还创办了布、纱、丝、麻纺织四官局,轻重工业并举。

功成“汉阳造”

从1896年开始,“汉阳造”步枪武装了无数中国武装力量。“汉阳造”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元老,就是由张之洞筹办的汉阳兵工厂生产的。

洋务运动的重点一直是要建立近代军工企业,中法之战让张之洞亲身体验到购洋枪洋炮,处处遭到掣肘的滋味,确立了“详筹时势,必须设厂自铸枪炮,方免受制于人,庶为自强持久之计”的信念。

1888年张之洞在广州筹建汉阳兵工厂,即“湖北枪炮厂”,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遂将在广东订购的机器改运湖北,设厂于汉阳龟山北麓。1894年建成,1895年冬开工生产,陆续扩建成拥有炮、枪、炮架、炮弹、枪弹、钢药等分厂的著名兵工企业。

湖北枪炮厂初与汉阳炼铁厂合署办公,由蔡锡勇主持,1895年始行分离。张之洞建湖北枪炮厂,进口设备求精求新,他不惜屡屡追加货款,通过驻德公使许景澄订购了在当时最先进的小口径枪、新式快炮及炮架、炮弹、枪弹等成套设备。湖北枪炮厂生产的七九式步枪、口径6至12厘米的陆路快炮、过山快炮,都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

最有名的“汉阳式”步枪,于1896年出产,系改进自德国88式毛瑟步枪,坚固耐用、易于制造,虽然其各方面性能都不是很好,但是却以它独有的杀伤力大、产量高等特点,成为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自清政府的新军而至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

张之洞办实业喜好大而全,据称其“惟子药、铜料贵能自制,无一外购,方符本意”,于是枪炮厂内,又设无烟药、罐子钢等厂,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有械无弹、无料制械局面。

枪炮厂的建设、生产,费用浩大,据记载:“计支用购买枪炮各机械价银172.17万两;建筑厂屋,计银48.88万两;购买材料,计银523万两”。常年经费约三十六七万两,其后增至80余万两。而产品却是由清政府无偿调拨,没有市场收入。资金周转捉襟见肘。张之洞为维持兵工厂运营,只好拨用地方的土药正税及过境税、川盐淮盐厘金、米谷厘金等,还向官绅“劝捐”,如湖北黄冈在籍提督刘维桢曾捐银20万两,充作枪炮厂设备费用。困难时还动用过铁厂经费及织布局股金,甚至重息向外商借款。到1907年,兵工厂共欠汉口华洋商款500余万。

兵工厂在管理方面时有纰漏,1894年7月刚建成就发生严重火灾,新建厂房、机器付之一炬,折银约30万两,严重影响了中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装备供应。1901年5月,钢药厂发生惨重爆炸事故,包括我国近代著名化工专家徐建寅及官员、工匠共14人当场死亡。

虽然从创建投产时间上,比其他洋务军工企业要晚,但汉阳兵工厂设备、产品先进,后来居上。它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到20世纪中期,依然是中国主要的步兵武器。官僚办厂的弊端种种,不能掩盖它的“植中国军械专厂之初基”的主要地位。

继任湖广总督陈夔龙到任后视察兵工厂后评价:“目睹其制度宏阔,成效昭然,窃叹为各行省所未有。”在张之洞的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之下,汉阳兵工厂规模卓著,共制造步、马快枪11万余支,枪弹4000多万颗,各种快炮740余尊,前膛钢炮120余尊,各种开花炮弹63万余颗,前膛炮弹6万余颗,枪、炮器具各种钢胚四十四万六千余磅,无烟枪、炮药27万余磅,硝镪水二百数十万磅。

除了重工业,张之洞在实业上还创办了布、纱、丝、麻纺织四官局,轻重工业并举。为了应对“洋布消流日多”,达到“保利权”的目的,几经周折,张之洞兴办的湖北织布局于1893年1月建成投产,有纱锭3000枚,布机1000张,工人2500名,一昼夜可出布2000匹。1893至1901年间,官布局共生产原色布330916匹,斜纹布11785匹,棉纱135702担。意识到生产棉纱利润更为优厚的张之洞,马上增办了南北纱局,建成的北纱局于1897年正式投产,拥有纱锭60656枚,工人1600名。湖北缫丝官局筹建于1894年,拥有缫丝车308台,工人300名,每日能制成上等品30斤,普通品近20斤。湖北制麻官局,1898年设立,制麻机40台均购自德国,拥有工人463名,产出各色麻布麻纱等。张之洞花去近400万两白银,历时5、6年,艰苦创建了庞大的近代纺织工业,虽然成效不大,但是对我国纺织工业近代化影响巨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洋货入侵的作用。

微信编辑/姜春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