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敢吹的爹,对崇祯说:我儿子的三千兵,可打败李自成百万军

文/快哉风

这个最敢吹的爹,叫吴襄,吴三桂的爹。

吴襄原先任辽东总兵,在崇祯四年的“大淩河之役”赴援时逃跑,被捕下狱。但崇祯没有杀他,而是提拔他儿子吴三桂当总兵,将吴襄摆在北京闲置,也相当于人质。

崇祯十七年(1644)2月8日,李自成大军攻占山西首府太原,消息传到北京,“京师为之震动”。崇祯皇帝大惊之下召集群臣商议,会议得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最有实力的大将吴三桂放弃宁远,撤到山海关至北京近郊,抵挡李自成。

2月12日,崇祯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一段对话非常有趣。

崇祯问:“贼势甚迫,卿子足以制之乎?”意思是,你儿子能抵挡李自成吗?

吴襄豪迈的回答:“若逆贼(李自成)自送死,臣子必生擒以献陛下!”

见吴襄说的如此轻松,崇祯皇帝笑了,问:“李自成军有百万之众,你怎么说的这么容易?”

吴襄理直气壮回答:“李自成号称百万,其实就数万能打仗的。中原都是乌合之众,他没遇到边兵交手过!”他意思是,被李自成打败的中原官兵,都是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农民军之所以屡战屡胜,是因为没有遇到强劲的对手。而边兵是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尤其是辽东边兵,战斗力天下第一。

吴襄对皇帝强调说:“如果用臣子之兵当之,必胜无疑!”

崇祯给说的将信将疑,又问:“卿父子之兵究竟有多少?”

吴襄跪下叩头说:“臣罪万死!兵册上有八万,其实只有三万,因为一个兵需要几个名额来养,这是边兵的通弊,并非我们一家。”

崇祯倒也没有追究,继续问:“这三万兵都是骁勇敢战吗?”

吴襄的回答吓了崇祯一跳:“要有三万敢战之士,早就大功告成了。我们父子的兵,不过三千人可用。”

崇祯很惊讶:“三千如何挡百万?”

吴襄解释说:“这三千人不是兵,而相当于我的儿子,吴三桂的兄弟。我自己吃粗食,三千人吃细酒肥羊;我自己穿布衣,三千人穿绫罗绸缎,所以我能得到他们出死力。”

吴襄这番话是事实,明朝边兵中向来有“家丁”一说,最能打仗的不是一般士兵,而是边将豢养的“家丁”,不入兵籍,却一个人吃几份兵饷,家有良田,银子喂饱,打仗不惜命。拿辽东来说,从万历年间的李成梁父子,到祖大寿父子、吴三桂父子,都有一支强悍的家丁,相当于私兵,与主帅有极强的主从隶属关系,战斗力也最强。

崇祯接着问:“需要多少兵饷?”

吴襄狮子大开口:“百万!”

崇祯又吓了一跳:“就算三万人,为何用这么多兵饷?”

吴襄回答:“百万还嫌少!因为这三千人,每人都有数百亩庄田,让他们入关,关外的田地就废弃了,怎么补救?还有三万士兵的十几万家属,一起入关的话需要安置,百万银子都不够。”

吴襄这番议论,信口开河,是不是敢战不好说,敢吹倒是真的,崇祯却被他忽悠住了。但国库空虚,怎么拿得出百万银子?最后,崇祯说自己“最多拼凑二三十万。”

事实上,辽东的边兵(野史中称为“关宁铁骑”)虽然骁勇,与农民军百万大军毕竟无法抗衡,后来的吴三桂与李自成在一片石交战也证明了这点,如果不是清军助战,吴三桂的数万人马肯定被击溃。

这次无厘头的君臣对话后,崇祯病急乱投医,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弃守宁远移师山海关,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吴襄父子身上。不久,有人传言吴三桂要投降清军,吴襄赶紧上奏辩解:“我儿子忠孝两全,绝不会做那样的事!”

有其父必有其子。吴襄和吴三桂父子,都是喜欢说大话,临到关键时候却首鼠两端,顾惜自己的利益。三月份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急忙下旨让吴三桂率兵“勤王”。但直到崇祯吊死煤山,吴三桂的兵才刚出山海关,姗姗来迟到北京郊外。

而吴襄被大顺军俘虏后,写信劝儿子投降,吴三桂回信拒绝,冷酷回信道:“贼人就算把你绑在油锅前,儿子也不会理会。”

吴三桂倒戈投清,吴襄的脑袋最终被愤怒的李自成悬挂在进京的道路中央,不知道吴三桂看到后什么感想?这个号称“忠孝两全”的明末武将,却两朝反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既不忠也不孝。

参考资料:《绥寇纪略补遗》、《吴三桂全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