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传佛教”在它流传的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上,“北传佛教”在它流传的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 | 文 三只眼读史

佛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觉者”或觉悟的人,佛指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是古印度的释迦族人,所以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牟尼”是贤者、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所谓“佛教”,是指佛对众生开示的言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依据某种条件暂时聚合而生成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永恒不变的,这就从根本否定了“神创造万物”的假设,这一点与基督教有差异,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此外,佛教中的“佛”只是对觉悟者的通称而已,“佛”与普通人的区别,不是人格与地位的不同,而只是觉悟的时间不同罢了。佛并非《西游记》中可以一掌镇压孙悟空的神仙,佛只是觉悟了的人。

随着佛陀的追随者的与日俱增,形成了讲说佛教教义的高级僧团,这些宣讲佛教的修行者中,尤以佛陀十大弟子最为出名。随着“度化”的本土人的日益增加,教义的不断成熟,佛教不仅在印度各地广泛传播,还流传到了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根据佛教传播路线的不同,我们根据佛教的传播路线,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又称北方佛教,是指途经中亚地区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也包括由尼泊尔传入西藏、蒙古地区的佛教。由于这类佛教由印度向北传播,所以被称为北传佛教。从教义而言,北传佛教多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及汉藏文经典,多与传承地的固有文化相融合。中国中原地区自东汉由西域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到了隋唐时期便日臻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隋朝两位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都笃信佛教,曾以国家的力量支持过智者大师等高僧大德的弘法事业。宋代以后,中国的佛教传播又逐渐与儒道融合,一些当时的大文豪往往都与一两个著名禅师成为好友,如大文学家苏轼与著名高僧佛印大师就有深厚的渊源和友谊。此外,西域三十六国也进入佛教的鼎盛期,犍陀罗(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卡菲尔斯坦至喀布尔河地区、丝绸北路上的龟兹和南道上的于阗都是重要的佛教国家,并出现了康僧会、鸠摩罗什等高僧。虽然后来这些地区随着伊斯救在中亚的兴起,佛教于公元11位纪之后逐渐消灭,然而也留下了大量的佛塔、石窟、雕刻、壁画艺术等。

佛教正式传入日本,是在公元538年,朝鲜百济王向日本钦明天皇献佛像经论。大化革新后,在圣德太子的倡导下,佛教在日本盛行一时。公元9世纪之前,中国佛教中的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等传入日本,合称奈良六宗。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归国后建立天台宗;空海从中国取经归国后建立了真言宗;我国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教,日本民族化的佛教逐步形成。后来,净土信仰也流行开来,出现了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日莲宗等宗派。公元372年,前秦使臣向高句丽赠送佛教经像;公元384年,东晋胡僧到百济,佛教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时,正值中国盛唐时期,佛教输入新罗并获得长足发展。后来,密宗与净土宗也在朝鲜流传起来,公元13世纪,高丽王朝进入佛教成熟期。

中国作为北传佛教的中心,东汉明帝时,就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典《四十二章经》。东汉末年以后,印度的大小乘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信徒协助来自印度等国的僧人,把佛教经典译成汉文。《道行般若经》就在那时译为汉文,对后世颇有影响。高僧鸠摩罗什译出《般若经》大小品、《法华经》、《中论》等佛典35部300多卷,成为中国佛教学派和宗派的主要依据。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取回梵本佛经657部,其中包括《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经》等,使得佛教在国土上扎下了根。佛教在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三大系佛教,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哲学陶冶了汉民族的理想和情趣,佛教直接推动了汉地诸艺术形式的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