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王统治30多国 千人侍奉仅能与一男子自由见面

作为同样使用汉字的国家,日本的若干地名仿佛可以见到中国的影子。往大了说,本州岛西部有一个“中国”地区;往小了说,作为日本两个“府”之一的京都城里,古时更是有着一条“朱雀大路”,与长安的“朱雀大街”迹近孪生,从名字就透出一股盛唐风情。甚至“京都”本身,同样与中国颇有渊源⋯⋯

个中缘由,大概可以追溯到建武中元二年(57)。当年正月,东汉王朝京城洛阳城里,来了一群前所未见的“倭奴”国贡使。看起来,这个“倭奴”国已经知道了中原的某些文物制度,诸如官职名称之类,所以这些使者都自称“大夫”。汉光武帝刘秀很看重这次“倭奴”国的朝贡,还专门“授予印绶”。

神奇的是,这段史籍里的记载,在1800年后居然被证实的确发生过。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日本天明四年)二月二十三日(阴历),日本九州岛福冈县玄海滩边的志贺岛,一个叫甚兵卫的农民(当时日本的平民无姓)在挖地时,锄到一块大石。移去大石后,发现下面还有小石在两边支撑着,两块小石中间则塞满了淤泥。他在挖泥土时,发现中间赫然一方不大的金属块。经过福冈藩内儒学者龟井南溟鉴定,这竟是一方以纯金铸成的金印,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4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印台上附有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重约108克,上面正镌有“汉委奴国王”篆文字样。日本学者三宅米吉在《汉委奴国王印考》里认为,此印文应读为“汉”之“委”(通“倭”,wa)之“奴”(na)“国王”,并认为“奴”国位于金印出土的福冈县博多附近。照此说法,中日之间的交往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不过,从《魏志·倭人传》的记载看,向光武帝朝贡的“奴”国只是当时并立在九州岛北部的若干酋邦中的一个。到了三国时期,日本列岛上出现了一个统治着30个小国的“倭女王国(邪马台国)”。关于这个邪马台国的位置,一说认为邪马台国在大和(今奈良)地区(“邪马台”与“大和”在日语中读音相同);另一种意见主张在九州,尤其是北九州筑后(福冈市)山门郡一带。两说各有论据,迄无定论。

卑弥呼女王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邪马台国已经跨过了“国家”的门槛。其居民“尊卑各有差序”,划分成“大人”“下户”“生口”和“奴婢”四个等级:“大人”相当于贵族、奴隶主,靠“下户”(自由民)交纳的“租赋”以及使役“生口”和“奴婢”生活。“大人”与“下户”之间存在着森严的差别,他们在路途相逢时,“下户”要避道,躲到草丛中去。和“大人”谈话时,“下户”要蹲下或跪下,两手据地,非常恭敬。

奇怪的是,统治这个国家的居然是一个叫作卑弥呼的未婚女子。从她“事鬼道,能惑众”的记载看,她大概是个假借神意进行统治的萨满女巫。这位政教合一的统治者侍婢多达千人,只有一男子因负责供给饮食、传达命令和报告情况,才得以自由出入。其“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她后来死去时,竟以100多个奴隶殉葬。

插画《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红衣女王者为卑弥呼),邪马台国见于中国史籍《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据其记载,邪马台国为2 世纪末日本林立的小国中最强大的一个。由女王卑弥呼统治,并数次向魏国朝贡,社会形态尚处于奴隶制

魏景初二年(238)六月,卑弥呼女王派大夫难升米到魏带方郡(在今朝鲜半岛)会见太守刘夏,要求去洛阳朝贡,并于该年十二月到达洛阳,奉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千里迢迢却送了十个“生口”,可见当时邪马台国拿得出手的产品屈指可数。海外远夷既然“向慕王化”万里来朝,魏明帝自然不吝慷慨回赐,授予卑弥呼女王“亲魏倭王”印之外,还赐予黄金、五尺刀、铜镜、珍珠、铅丹(红色颜料)及纺织品多种。魏朝的诏书、印绶及礼物于正始元年(240)由带方郡使者送到倭国。这也是历史上中国使者第一次赴日。不难想象,魏朝回赠物品的质量一定强烈地吸引了生产力落后的倭人。如同婴孩一样,一旦吮吸到中华文明的乳汁,尝到了香甜的滋味,当然就不愿轻易撒嘴了。光是公元239年至247年的短短8年间,邪马台国就4次派使朝贡,魏朝廷自然也屡有封赐,以便“怀柔远人”。

“倭女王国”与中原朝廷的政治联系在西晋泰始二年(266)戛然而止,直到413年联系才告恢复。经历了150年的真空期后,再次与东晋朝廷发生政治联系的已不是“邪马台国”,而是一个以奈良县的“大和盆地”为中心,统治西起九州东到关东的“大和朝廷”。按照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半传说式记载,5世纪似乎是大和国的鼎盛时期。不要说仁德天皇的巨大坟墓修筑曾耗20年工夫,倭王武更吹嘘他曾经成功地使数量可观的小邦变成了大和的“属国”,并为此向南朝求封“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从这个头衔就可以看出,区区日本列岛已经不能满足大和朝廷统治者的胃口了,朝鲜半岛也已被其视为囊中之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