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中国人虽出身贫寒,但机缘巧合走出国门,帮中国成为战胜国

从萨拉热窝的枪声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这场战争从当时的角度上看是空前的,从来没有哪次战争具备如此可观的破坏力。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残垣断壁中四处流散到尸体与残肢告诉人类,现代化的国家所带来的不仅仅可能是公共福利和庞大的生产能力,也可以是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的毁灭。在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总共有3750万人受伤或死亡,其中英国死亡86.7-101.1万人,法国死亡169.7-173.7万人,俄国死亡284-339.4万人。其中,法国的伤亡率占人口比重最高,有约11%的法国人口在一战中受伤或死亡,其中4.29%-4.39%的法国人死于战争。

一战堑壕战极为残酷

到了1915年,主要参战国都开始面临青壮年男性人口不足的困境,特别是主要参战国。因此,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战争成为双方中这种艰难的消耗战中制胜的唯一可能。而此时,虽然刚刚推翻清王朝但没有事实上统一的中国没有参战,但战争早就把中国卷了进去。1914年一战爆发伊始,英国与日本就对青岛的德国势力开战,1914年11月日本最终夺取了青岛。1915年,借着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的战略机遇,日本对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这点让中国的独立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过有危险,也有机遇,中国的外交政策考虑的是试图借助协约国组织来平衡日本的战略冒险。因此,协约国需要人力,中国方面亦有出兵动机。

二十一条

然而,日本很明确地反对中国向欧洲出兵,日本希望中国能够恪守“中立”,避免中国获取战胜国之资格。北洋政府最后提出了“以工代兵”的方案,这一方案最后促成了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袁世凯曾经的幕僚,梁士诒成为了这一策略的主导者,他认为协约国最终将要获胜,而中国必须参与其中。“中国财力兵备,不足以遣兵赴欧,如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反得列国所给工资,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其战略思维可见一斑。

梁士诒

梁士诒在1915年开始避居北京西山,与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康悌、美国公使芮恩施等往来密切,常晤谈中外大势,颇为各国公使赏识。1915年11月,双方已初步达成意向。11月11日,法国国防部门正式决定立即将招募华工计划付诸实施;12月1日,退役少校陶履德(Truptil)被任命为法国国防部代表,组织招工团立即前往中国招募工人。1916年2月,陶履德来华,以农学技师身份与其中国的招工代理惠民公司(幕后主导人为时任税务处督办的梁士诒)洽商招工合同。5月14日,法方由驻华公使康悌全权担保,“农学技师”陶履德签字,中方则由梁汝成以惠民公司经理身份签字,正式订立合同。该合同共 28 款,明确规定了华工的佣工年限、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生活水准、死伤疾病医恤费用及组织管理等等事项。同日,北京政府外交部批准合同立案,这在保障华工权益的同时,也为法国招工提供了合法性,但在日后交涉过程中亦变成外交部的“包袱”。在法国的带动下,加上1916年索姆河会战的惨重损失,英国对华工的态度同样松动。时任英国国防大臣的劳合·乔治同意在“法国及其他地区”使用华工。1916年8月14 日,英国正式通知法国关于英国远征军在法国使用华工的法案。需要注意的是,一战华工均为与法国工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工人,这点与之前人口掠夺的“猪仔”、“契约华工”这类准奴隶性质劳工完全不同。英法招募的华工基本都在西线从事劳动,因此他们被称为“西线华工”。

西线华工

在天津,华工的招募工作是这样的流程:首先刊印招工条款,而后由各地承揽人代招华工并登记,而后招募华工前往塘沽口岸,由惠民公司进行复讯和核验,再行体检。体检合格后,订立合同,由海关税务司查明人数并再次确认出洋意愿,之后予以放洋。而在另一个口岸香港,由于广东之前深受“猪仔”贸易毒害,因此华工出洋在粤省募工引发了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和广东民意不满。当时北洋政府外交部、内务部、农商部、惠民公司、广东省进行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才最终成行。而后,在浦口和青岛,英法也相应设置了招募点。从1916年至1918年,英法从中国招募了14万左右的华工,其中英国招募了10万,法国招募了约4万,绝大部分华工都在前线进行劳动。

比起英法,俄国由于当时远东地区已有大量华人人口,华工不仅出现在东西伯利亚 、阿穆尔省和滨海地区 , 而且出现在莫斯科 、彼得格勒 、巴库 、高加索和黑海地区 。 在俄罗斯最北部的军事重地摩尔曼斯克从事铁路建设的华工近1万人。 除了一战期间的招募,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华人也有更多流入,他们据此成为俄国重要的劳动力人口。苏联学者统计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在华招募华工20万-30万人,沙皇政府向前线派出的华工共计30余次 , 人数达 8万余名 。

东线华工

华工为何出洋?大致上可以分为七种动机:

在招募的西线华工中,山东籍为数最多,约有8万人。当时的山东人口众多,同时又屡屡面临秩序动荡,很多青壮年人口的生计面临困难。而当时与英法工人同等待遇的华工招募,无疑是大量缺乏生计的青壮年十分有吸引力的去处,“出洋能赚钱”毫无疑问是华工积极报名的关键。毕竟当时的中国,每月自己能挣10元(“足够籴一千多斤高粮”),家里还能补贴10元,还有饭食医药居住和衣服四套,这样的机会是非常罕见的。有学者分析认为,除去山东本来就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之外,当时山东的教会网络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出洋之路命途多舛,背井离乡而又前途未卜,对于出洋的华工而言也绝非轻松之事。华工蒋镜海在其 《华工十二月歌》中说到,“这一趟怕的是祢衡曹府,众人说学美髯赴宴江东, 我不听众兄弟胡言乱语,总不如到外洋也算高明。”为了生计只身赴险,成为了这批华工的常见状态。

当然,大义也要有。《华工出洋歌》就展示了这样的大义:

众兄弟,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与子女,天性恩情,亲与故,乡党与宾朋,却如何,外国作工,内中情与境,曲折纵横,且听我,从头说分明。德国王,国富兵强,人人多雄壮,器械精良,吞欧洲,早在他心上,起祸端奥国储皇,塞国少年党,暗把他伤,滔天祸,从此开了场。德国王,藉口联邦,忽然调兵将,昼夜奔忙,英法俄,三国着了慌,德国兵,四面齐集,安心灭法国,假道于比,最可怜,比人死得屈,英法人,拼命拒敌,水陆共进兵,马不停蹄。因战争,无人种田地,请我国,助一膀臂,我国大总统,有心无力,多内乱,兄弟如仇敌,众同胞,大家尽知,欧美文明国,是我友谊,最应当,发兵来救济,无奈何,文武官吏,爱国心不足,眼多近视贪私利,无人顾公义,我工人,冒险而至,一为众友邦,二为自己,中华人,最爱好名誉。

华工

不过谁也想不到,这批华工到达欧洲,竟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了一些波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