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文学名著《乱世佳人》,我们先来交代一下写作背景

今天咱们来解读经典文学名著《乱世佳人》,《乱世佳人》是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发行量已达3000多万册,直到今天都是美国人最喜爱的文学读物。1936年,小说出版的第一年就卖了100万册,这个成绩哪怕放到今天看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现象级”畅销书,更何况是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乱世佳人》小说的年代跨度并不大,但是囊括的内容异常丰富: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的重建时期,小说中塑造了上百个人物,好几个家族庄园,因此人物关系复杂,故事的主线副线交错缠绕。

如果说,1939年以前,《乱世佳人》还只是美国本土的现象级畅销小说,那么,随着1939年塞尔兹尼克公司将小说成功搬上银幕,费雯·丽的惊世美貌、克拉克·盖博性感的两撇小黑胡给全球观众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视觉印象,小说随着电影一起风靡世界。电影《乱世佳人》在1940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一口气拿下10项大奖,取得了惊人的16亿美元票房。有人计算过,如果算上通货膨胀,《乱世佳人》创下的票房纪录至今仍然无法撼动。从此以后,小说与电影的影响几乎如影随形,不可分割。

写出这样一部重要作品的女作家名叫玛格丽特·米切尔。你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米切尔的生平,就会发现她这个人简直就像是为了写《乱世佳人》而生的。她名下只有这一部作品名垂青史,《乱世佳人》大获成功之后便再没有动笔。相隔十多年之后,米切尔就不幸死于车祸。

让我们看看米切尔这短短一生的大致轨迹:1900年,米切尔出生于亚特兰大,小说中最重要的战争场景就是在亚特兰大展开的。你可以脑补一幅美国地图:佐治亚州位于美国的东南方,而首府亚特兰大是该州最北面的城市,也是整个南方的铁路枢纽。因此,亚特兰大在内战中直面北方军队,饱受战火摧残,几乎被夷为平地,这与小说中斯佳丽在亚特兰大遭遇围城的描述吻合。米切尔的祖上四代都生活在亚特兰大,祖父还曾因为参加内战而负伤,不少长辈都对这场战争有着切身体会,常常对她诉说那段封存的记忆。

1922年至1926年,米切尔一直担任《亚特兰大周日报》的专栏作家和记者,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和生活素材,直到后来辞职在家养病。养病期间,在第二任丈夫的鼓励下,米切尔才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创作。可以看出,在动笔创作之前,米切尔通过亲人口述和材料积累,对美国内战这段历史的了解,无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已经相当充分。

我们都知道,南北战争是美国内战的俗称,与此相关的题材一向是美国文学的热点。说到内战题材,另一位绕不过去的女作家和她的代表作经常被人拿来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作比较。那就是斯托夫人和她出版于19世纪的著名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斯托夫人甚至被林肯称赞为“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足见这部小说的政治地位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过了它的文学地位。

对于这两部相隔近一个世纪、题材类似而态度迥异的作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两部从不同视角创作,但都与黑奴有关的小说。小说中都大量涉及了黑奴的境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充斥着黑奴的悲惨遭遇,因为斯托夫人是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对残酷的奴隶制当然持彻底批判、无情鞭挞的态度。斯托夫人北方清教徒的情结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她认定奴隶制与基督教是天然无法调和的两种东西。

而米切尔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乱世佳人》是一部从南方人视角出发,描述美国南方在内战背景下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型的小说,体内流着南方血液的米切尔对整个南方文化持一种温和、依恋的态度。米切尔虽然对南方文化不可逆转的衰落颇为惋惜,但也明白这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大势所趋。《乱世佳人》中的种植园主对待黑奴温和克制,甚至有不少黑人形象比白人都高大伟岸,赢得了白人的尊重。《乱世佳人》从伦理和价值上与《汤姆叔叔的小屋》构成鲜明对比,将两者放在一起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们再回到《乱世佳人》这部小说。从讲故事的角度看,这是一部优点非常明显的作品: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恢弘真实的战争场面,生动鲜明的人物刻画,蜿蜒曲折的人物命运,还有最后开放性的结局设置,都是这个故事让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因此,不管作者的历史观念是否正确,身世背景有多么复杂,也不管小说是否有美化奴隶制度和扭曲内战性质的嫌疑,《乱世佳人》在普通读者心中的魅力始终分毫不减。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