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死的时机比袁绍刘表都好,更有利于继承人平稳接班

孙权生于公元182年,比孙策小7岁,比诸葛亮小一岁。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当时孙策的儿子还很小,所以遗言让他的弟弟中年龄最长的孙权继位,当时孙权只有18岁。

不过,孙权继位的这个年龄也不算小了。孙策渡江平定江东的时候,也只有20岁。孙坚阵亡时,孙策也是十七岁,但孙坚余部及孙家老小在孙坚弟弟带领下,投靠袁术。到遇刺身亡的时候,孙策也只有26岁,这还是虚岁,实岁也只有25。这时候,孙家子弟中,孙权已经算是年龄最大的了,也是唯一合适的接班人。

孙权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阳羡长,时在公元197年,孙策基本在江东站住了脚。也是在这一年,袁术僭号称帝,孙策与袁术公开决裂,与袁术为敌,曹操以汉献帝名义下诏,封孙策为吴侯,拜会稽太守、讨逆将军。既有行政职务会稽太守,又有讨逆将军的军号,孙策自然就是一方军阀势力了。

阳羡就是今天的宜兴。按秦汉制度,县级行政区的长官,万户以上为令,以下为长。阳羡此时人口还不多,所以孙策任命孙权为阳羡长。这时候孙权十五岁,自然不能完全理事,主要依靠孙策指定的僚属。但如此着急的任命孙权当官,说明孙策已经在扩大自己的兄弟子侄的影响。

这之后,孙权才逐步举郡察孝廉,州举茂才。汉朝实行察举制,郡县负责考察,通过后获得孝廉的身份,再从中选择表现优异的,推荐给朝廷,是为茂才,朝廷根据各种标准征辟,任命职务。所以,孙权获得孝廉、茂才的名义,也就是具备了出仕做官的能力。到孙策死时,孙权也还是孝廉。所以,孙策死后,孙权还在哭,张昭批评他时,就称他孝廉。

《三国志·吴主传》: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

不过,此时曹操正在全力对付袁绍,无暇南顾,而刘表和袁绍结盟,曹操就拉拢孙权,让孙权牵制刘表。所以,曹操表荐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同样是既有行政职务,又有将军军号,在名义上就比较顺了。在孙策去世的前一年,孙权就开始参加军事行动,先后从征庐江太守刘勋和刘表领下的江夏太守黄祖。

孙权之所以能够顺利接盘,也跟孙策当时的安排有关。孙策手下,文官以张昭为首,武将以周瑜为首,孙策临死时,周瑜正屯兵于外,张昭在孙策身边,主要负责内政事务。而当时以为内孙策还在创业阶段,周瑜和孙策同岁,张昭资格虽老,但毕竟是侨居人士,都在当地经营不久,势力还不大,谁都没有能力独自专权。

张昭和周瑜都没有这个实力,其他人自然更不用说。而且,当时东吴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主要任务仍然是继续开拓,还不是分蛋糕的时候,还得继续报团做蛋糕。东吴后来比较明显的门阀世家,在孙权继位的时候都还不明显,大多数都是外来户,也才刚在东吴站住脚,没有能力过多干预政治核心圈,更不用说有取代孙氏的野心。

《三国志·吴主传》: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但反过来说,孙权这时候的外部环境总体而言还不错。这时候对江东威胁最大的淮南地区已经被曹操占领,而曹操此时正全力和袁绍角逐统一中原的主导权,对江东没有什么明显的野心。西边的世仇刘表,此时也忙着讨平内乱,并没有直接威胁江东的意图。反而是孙权继位后,继续向西扩张,不断进攻豫章、黄祖等,同时征讨境内的山越,逐步稳定下来。

所以,虽然孙权继位的时候年龄还不大,但实际上也多少已经有了一些政治和军事经验,即便是不多,好歹也算是有一些。境内外也没有明显而且比较强大的势力威胁自己的安全,只要继续沿着孙策开创的路线前进,就问题不大。而他当时已经十八岁,已经接近成年,只需要再过几年,就可以算是完全成年了。所以,孙权继位的时候,综合来看,其实条件还不错,并不算太危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